光辉的足迹

2012/08/30  浏览量:     

1947年初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转战到阳谷县境,司令部设在抗日战争时期闻名的“堡垒村”——蒋家庄(现为沙河崖)。在这里,刘司令员和邓政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以卓越的作战指挥艺术,使我13万大军胜利地渡过了有国民党王牌军扼守的黄河天险。今日滔滔东流的黄河水,象是在诉说往日那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

让 房

1947年6月下旬的一天凌晨,天刚蒙蒙亮,四周静悄悄的。这时,一支威武雄壮的大军,踏着晨曦,越过潺潺北流的赵王河,向树木葱茏的蒋家庄走来。

村支部书记于春梅和村里干部、群众,早已在村东头等候多时了,当看到自己的子弟兵来到时,都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解放军来了!”“解放军来了!”大步跑向前去迎接。这时从队伍中走出来两位首长和大家一一握手,互致问候。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朝村里走去。两位首长中一位身材高大魁梧,戴着眼镜,显得斯文,纯正、朴实,气宇轩昂,慈祥可敬;另一位身材虽然不高,但体格健壮,圆圆的脸上充满笑容,炯炯有神的双眼透出灼热智慧的光芒。两位首长都穿着一身洗得发白但很整洁的灰衣服。

来到村里,村干部把两位首长带到早已准备好的一座二层小楼前说:“首长们一路很辛苦,村里的条件差,但这楼盖得还算牢固,楼上比较通风,凉快些,这是专门腾出来给首长住的。”

两位首长望着小楼,略有所思,语重心长地说:“这小楼不错,还是让乡亲们住吧,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广大人民是养育我们的父母,我们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再说,我们是为咱老百姓打天下的,不是享清福的。但是,乡亲们的心意我们领了,谢谢乡亲们,我们还是另外找个地方吧。”几句朴实、真诚的肺腑之言,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大家一再劝说,但两位首长仍执意不肯,无奈,只好安排到普通农户孔月仙家。

孔月仙听说把首长安排在她家,高兴得不知怎么才好,急忙拿起扫帚,打扫起院子。而后,她赶紧把堂屋收拾好了。不一会儿,朗朗的笑声飘进院子里,孔月仙急忙整整衣服,用手理了理有点散乱的头发,刚要出去迎接,首长及村干部们已经来到院子里。孔月仙急忙迎上前去说:“首长累了吧,大老远的,快进屋歇歇。”两位首长和蔼地说:“大嫂,给你添麻烦了。”“这话说到哪里去了,都是自家人,客气什么。”孔月仙边说边让大家屋里坐。两位首长没进屋,边说话边环顾四周,尽管房子不少,但是都很破旧,屋檐高梁秸茬露着,土屋墙被雨水冲得道道痕迹,有的房子的墙角,掉下了几块泥土,人们一看就知道,这些房子不知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了。

两位首长看着看着,相对一笑,指着东屋说:“我们就住在这个屋。”孔月仙急忙上前拦住说:“那可不行,这屋子有好几年没住人了,净是蜘蛛网,很脏很乱。再说,大热的天,东屋也太闷热了。”高个子首长笑着说:“脏乱没什么关系,一打扫不就干净了,天热吗……”又指着警卫员拿着的扇子,“就因天热,我们把牛魔王的芭蕉扇借来了,轻轻一扇,那热气就跑了,别提有多凉快了。”说得大家哈哈大笑。在笑声中两位首长走进了东屋,和大家一起打扫起屋子来。

不一会儿,屋子被打扫干净。墙上钉上了带有红红绿绿标记及许多箭头的大地图,桌子上放着一张较小的地图,那弯弯曲曲的标线让人看的眼花缭乱。

当时天气酷热,火辣辣的太阳,高高地悬挂在万里晴空上,把炎热撒向大地,撒向东屋的房顶。东屋里一丝风也没有,就象个蒸笼,进去就是一身汗。在这样的条件下,两位首长思谋着,运筹着,一会儿察看地图,一会儿闷头思索,指挥着十几万大军顺利地渡过波滔滚滚的黄河,直插敌人的心脏。后来,当人们知道这两位首长就是威震天下的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时,个个肃然起敬。

军民情

一天上午,村里几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正在街上玩耍,正当孩子们玩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忽然,从西南方向飞来两架国民党飞机,象饿鹰觅食一般在村子上空盘旋搜寻。不懂事的孩子们正玩在兴头上,无所顾及。这时刘伯承司令员从村外回来刚好赶到这里,发现孩子们仍在玩耍,急忙大声喊道:“孩子们,危险!快躲进防空洞里去。”边喊边向孩子们跑去,孩子们好像被吓呆似的,不知所措。警卫员们既为司令员的生命安全担忧,又为司令员的行为感动,急得直喊:“首长!危险,快卧倒!让我们去!”司令员不顾一切,继续朝孩子们跑去。刘司令拉起两个孩子大声说:“孩子们,快跟我走。”向防空洞跑去,这时,一颗炸弹从空中落下来,刘司令员和孩子们赶紧卧倒,炸弹正好在刚才孩子们玩耍的地方爆炸。然后趁着弥漫的硝烟和尘土,他们跑进了防空洞。刘司令员一颗悬着的心才平静下来。孩子们一个个紧紧依偎在刘司令员身边,他逐个抚去孩子们脸蛋上的泥土,当他发现蒋广荣手部负伤时,刘司令员急忙用自己的手绢给他包上。待敌机走后,司令员又急忙叫警卫员把卫生员叫来给小广荣包扎,直到一切处理完毕,他才放心地离去。

部队来到蒋家庄后,给这个秀丽的村庄带来勃勃生机,欢声笑语,歌声嘹亮,整个村庄沉浸在欢乐之中。战士们看见啥活干啥活,挑水、劈柴、扫地,手不闲,脚不停,进进出出,忙里忙外。乡亲们想到战士们整天行军打仗,跋山涉水,身体疲倦,需要好好休息,为让战士们养精蓄锐,多杀敌人,所以一个劲地劝说战士们歇会儿。但战士们哪里肯听,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干个不停。

通信班长李楚根和战士们来到蒋大娘家,帮助大娘抱柴、烧水、做饭、担水、洗衣、扫院子,小小的院落热闹起来,高兴得大娘合不拢嘴,不一会儿,水满、饭熟、地净,大娘忙给战士们扫去身上的尘土,倒上一碗碗开水,拿出早已煮好的鸡蛋,分给每个战士。战士们和蒋大娘围坐在一起,边喝水边拉家常,就象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

战士们为了全国穷苦百姓的翻身解放,衣服挂破了,鞋子磨坏了,蒋家庄的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于春梅就召集村里的妇女们商量,除了给战士们缝补衣服外,还要每人给战士们做两双鞋,一双袜子。

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妇女们聚集在村东头的场院里,为战士们纳鞋底。她们边谈边笑边做活,好像比赛一样。她们把对战士们的爱都倾注在鞋上。在鞋底上,她们用彩线纳成朵朵鲜花或纳成“为国杀敌”、“为人民立功”、“人民功臣”等字样。双双鞋袜,寄托着蒋家庄人民的深情,寄托着人民的美好愿望。

巧改村名

一场喜雨过后,劳累了一天的邓政委吃过晚饭在几个战士的伴随下,来到村外。清新而又凉爽的空气,消除了他一天的疲劳。他背着手,迈着悠闲的步子,缓慢地行走在田间小路上。

来到赵王河岸边,望着潺潺北流的河水,思绪万千,往事象一幅幅画面,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多少年来中华大地被炮火烟雾所笼罩,有多少中华儿女葬身于无情的炮火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今天,日本帝国主义被赶出中华国土,蒋家王朝也岌岌可危,多少年的战火就要熄灭,胜利的曙光即将普照全国,中国的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但还仍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仍要作艰苦努力。想到这里,邓政委脸上显得刚毅、顽强,充满胜利的微笑。

邓政委悠然自得,自言自语地说:“蒋家王朝就要灭亡了,崭新的中国正在崛起,蒋家庄也应有一个新的名字和新的面貌。”邓政委静静地审视着村庄周围的一切,脚下清澈的河水,河边青青的野草,岸上挺拔屹立的白杨树,河西岸有一个多年形成的大土崖,村子周围,到处是高低不平恰似丘陵的黄沙滩。

“哎!有了。”邓政委赶紧把村干部召集起来,先询问了一下村里的工作生产情况,进述了当前的大好形势,接着,他指着面前的土崖和各处的黄沙说:“你们这个村紧靠河边土崖又到处堆满了黄沙。现在蒋介石的败局已定。我看你们村叫沙河崖比叫蒋家庄更好,你们看行不行?”村干部们齐声说“好”,完全赞成。后来在土改时村干部们正式向群众宣布了新的村名。至此,蒋家庄连同相临的李向阳村,一起改称为“沙河崖”了。

至今,人们一提沙河崖,就想起敬爱的邓政委,想起刘邓大军在这里的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