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民事略

2012/08/30  浏览量:     

孙立民,乳名孙长山、孙长信,1914年6月出生于卫河东岸唐寺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早逝,自幼跟随祖父长大,逐渐养成了独立坚强的性格。

孙立民自幼聪明好学,1933年夏考入冠县师范讲习所。他性情豪爽,为人正直。李雪亭老师曾爱抚地对他说:“‘民无信不立’,你就改名叫立民吧。根植于民,则能舍命为民。”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孙立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与日俱增。1939年6月13日,日军占领了冠县城,25岁的孙立民毅然冲破家庭阻拦,于同年8月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冠北游击大队。

1939年12月孙立民任一连一排排长,1940年3月底,冠北游击大队和原冠县游击二营合编为冠县游击营,他担任连长。同年5月,经营组织干事齐钦和一连指导员李贵章介绍,孙立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他被提任为游击营营长。1940年11月初,在他的带领下,游击营粉碎了县政府警卫连长邢鹤岭阴谋杀害冠县党政领导干部、率部叛变投敌的险恶阴谋。

1940年11月,游击营全部升级到军分区基干团,孙立民任该团一营营长。1941年6月,军分区派他回到冠县,再任独立营营长。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孙立民非常注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战士们进行军事操练和政治教育。一个冬天的早晨,在一个冰雪覆盖的场院里,他给战士们讲课。北风刺骨,寒气逼人,有的战士坚持不住了,便跺起脚来。孙立民没有批评大家,而是脱去鞋袜,双脚踏在冰雪上面,继续讲下去,就像钉在雪地里一样,纹丝不动。战士们见此,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1942年夏季发生了灾荒,部队供给非常困难,战士们常常没有饭吃。孙立民更加关心大家的疾苦。生活上,他和战士们吃一样的糠菜、喝一样的稀粥。行军时,他有马不骑,要么让给伤病员用,要么用来驮枪弹;有时他还替身体弱的战士扛枪、背行李。他还善于同战士谈心,经常询问他们的家庭情况,想法解决他们的困难。同志们有了错误,他从不发脾气,总是耐心地教育引导。

1942年9月24日,冠县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城南东里村召开武装部队检阅大会。会议结束后,孙立民带领独立营于9月25日晚转移到冠县桑阿镇白塔集一带。

9月26日早晨,日军数十人带领伪军4个中队300多人,突然向白塔集奔袭而来,迅速从北、西、南三面对白塔集形成包围之势。孙立民一面让侦察员继续侦察敌情,一面命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随后他带着通讯员到外面了解敌情。当他们来到十字街心时,敌人已经围了上来。他们只好边打边撤。退到北门外时,一阵机枪扫来,孙立民右膝盖被打碎。通讯员给他简单包扎之后,就把他背到北面不远的坟地里。敌人又围了上来,孙立民和通讯员以坟头做掩护,向敌人还击。子弹很快打光了,孙立民将自己的手枪和日记本交给通讯员,让他赶快冲出去,转交给齐钦教导员。敌人靠近了,他忍着伤口的剧痛,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敌群……

敌人得知他就是独立营长孙立民,顿时惊喜若狂。他们急忙将孙立民抬上马,前扶后托地奔向县城。由于急剧颠簸,孙立民昏倒在马背上,长长的黄土路上洒满了一串串殷红色的血迹。行至五里韩村,他苏醒过来,昂首挺胸端坐马上。一进城门便慷慨陈词:“乡亲们,我是孙立民,城西唐寺的,托你们给我爷爷、母亲捎个口信,就说立民已经牺牲了,是为抗日而死,死得光荣。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日寇被赶出中国去的日子不长了。”大街两旁的人们,肃穆而立,眼里滚动着泪水,不时发出赞叹之声。

孙立民被送到宪兵队后,驻冠县日军派原独立营的连长、伪中队长申雪魁探望诱降,被孙立民骂得狗血喷头。无奈之下,敌人将其押赴到临清日军大队司令部,软硬兼施,毒刑用尽,孙立民五天五夜拒医绝食,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当敌人企图治疗他的枪伤后继续上解时,他夺过手术刀,对着自己腿骨已经碎断、皮肉已经腐烂的右膝,猛地割下只有筋皮相连的下肢,高高地举在头上,对着呆若木鸡的日军扔过去,“这就是你孙祖宗的骨头!”孙立民以钢铁般的意志,忍受着巨大的疼痛,手扶手术台,依靠左腿顽强地挺立在那里,直到昏倒在血泊中……对孙立民折磨了整整五天五夜的日军们,在没有任何收获和希望的情况下,凶相毕露,终于对孙立民下了毒手。一把罪恶的屠刀,朝着孙立民的左肋间刺去……。孙立民牺牲了,年仅28岁。

孙立民牺牲后,党通过敌伪关系,将他的尸体从临清接回冠县,安葬在他的家乡唐寺村的土地上。10月10日,军分区和冠县抗日政府,在城南耿楼村召开追悼会。台前两侧分别悬挂着“大义凛然”、“我党模范”的巨幅挽联,横批是“孙立民精神不死”。分区司令员赵健民和县长马景汉分别讲了话,对孙立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作了高度评价,号召共产党员和广大军民向他学习。为了纪念他,人们还在他受伤被俘的白塔集以他的名字建立了“立民完小”。

1949年4月,冠县县委、县政府在县城城隍庙建立了烈士祠堂,举行了隆重庄严的孙立民等烈士灵牌入堂仪式。县长马景汉亲笔书写“血洗山河”匾额。冠县军民几万人排成十几里长的送灵队伍,哀乐伴随着沉重的脚步,泪水化成巨大的力量,深沉、悲壮,象滚滚不息的卫河怒涛,倾吐着对这位不屈的钢铁战士以及无数像他那样的优秀儿女的悼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