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顾委委员赵健民魂归故里

2013/04/08  浏览量:     

  原中顾委委员赵健民魂归故里

骨灰8日安放东昌府区天福园

  本网讯 4月8日是原中央候补委员、原中顾委委员赵健民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上午他的骨灰也将正式安放在东昌府区天福园。

  4月7日下午,天福陵园内赵健民的墓地已经布置妥当,墓碑正面有一张赵健民晚年的生活照,照片下面有“赵健民之墓”五个大字,落款是“子 赵小松 赵小桐 赵小楠 女 赵杨 携全家”。

  墓碑前方是安放骨灰的方槽,上面的墓盖上写有“养育之恩 世代铭记”八个大字,墓盖上还雕饰有竹子,格调庄重古朴。墓碑左右有松柏相伴,周围则有常青树相衬。

  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墓碑东侧一通汉白玉石碑,正面雕有一幅荷花图,象征赵健民戎马生涯中历经磨难却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这是伴随他一生的处世原则。

  石碑背面是一副红字对联,上联是“求真理、抗日寇、鏖兵淮海、挺进西南,千百役征战功勋卓著”,下联是“修成渝、振齐鲁、负重云南、助推航空,数十载奋斗风范长存”。赵健民夫人杨瑞波对聊城晚报记者说,赵健民追悼会现场悬挂的就是这副对联,这也是赵健民一生真实的写照。

  谈起赵健民骨灰归乡的过程,杨瑞波老人说,赵健民出生在冠县,聊城是他成长和战斗的地方,他对家乡这片土地有很深厚的感情,他生前的愿望是能够魂归故里。“其实,回乡的愿望一直伴随着他,他晚年曾多次回来,最后一次回到冠县时已经意识不清楚了,当时从冠县回到北京不到一个星期,他又提出要回来”。

  2012年4月8日,赵健民逝世。最初,他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家人为了完成老人的愿望,由杨瑞波老人出面通过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向中组部递交报告,最终促成此事。

  杨瑞波老人说,赵健民骨灰回乡安放是他们一家人的行为,没有寻求官方的任何帮助。选定墓地后,他们就将相关费用汇到天福园账户上。这事儿他们不想引起社会太多的关注,不过聊城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陵园方得知后给予了大力帮助,让他们一家特别感动,在此表示感谢。

  记者专访

  赵健民夫人杨瑞波:魂归故里是赵老生前愿望

  4月7日,记者见到了参加骨灰安放仪式的赵健民的夫人杨瑞波女士。老人虽已高龄,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慈祥可亲。

  杨瑞波说,把骨灰带回老家是赵健民生前的愿望,于是她在2012年8月份,专门向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提交了报告,又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上报中央组织部批准。按照相关规定,骨灰一旦取出是没法再回到八宝山烈士公墓的,就此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相关负责人还专门找杨瑞波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但她觉得,既然这是丈夫生前的愿望,那么就一定要满足,所以,力促骨灰在老家安放。

  赵健民骨灰安放地——天福园相关负责人表示,骨灰安放涉及的墓碑等相关费用问题,在此前的几次沟通中,杨瑞波女士态度很明确:所有相关费用全部由自己来出,绝对不能动用国家和地方一分钱。骨灰安置所需花费此前已经由老太太汇款过来。

  杨瑞波说,赵健民生前对自己和家人要求就非常严,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都艰苦补素,从不主动向国家伸手。如今,更是不能违背了他一贯的原则,因此,无论是骨灰安置的相关费用还是家人此行的所有花费,均由家人筹集,不麻烦国家和地方。说到这里,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让政府出钱,对不起赵健民啊。”

  赵健民秘书张光忠:“赵老三件事让我印象最深刻”

  此次随家人回聊城参加骨灰安放仪式的还有赵健民生前的秘书张光忠。

  张光忠跟随赵健民多年,无论是对工作中的赵健民还是生活中的赵健民都比较了解。

  张光忠告诉记者,赵健民有三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光忠说,1933年,山东省委遭到敌人大破坏,当时的省委机关需要转移,但缺乏路费。闻听此事,赵健民把自己的被子拿到了当铺,换得5块银元,加上自己仅有的2块银元,凑了7块银元交给省委领导。“能把自己的被子当掉换钱交给组织,应该说,很少有人能做得出这种事啊”。

  谈到第二件事,张光忠说,1958年赵健民在山东担任省长的时候,他给中央写信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农产品亩产没有宣传得那么多,而且饿死了不少人。结果因为反对“左”的错误而遭到批判,被直接扣上了“右倾主义、地方主义、分散主义”三顶帽子,降职为济南钢铁厂任副厂长,虽然由省长到副厂长的落差非常大,但赵健民在这个岗位上照样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工作。这一点也让他十分感慨。

  张光忠说,第三件事发生在“文革”期间,赵健民曾到中央找到康生进行反映情况。他对康生说:“‘文化大革命’再这样搞下去不行啊,大批的干部受批判,没人抓工作,没人抓生产。”第二天,康生就点了赵健民的名,说了许多不符合事实的话。较真的赵健民因此和康生闹翻。结果康生当面指斥赵健民是“叛徒”,指称赵健民执行了子虚乌有的“国民党云南特务组”的行动计划,致使赵健民入狱长达8年之久。

  张光忠说,从这三件事可以看出,赵健民坚持原则,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其家庭、子女谋取过任何一点私利。

  张光忠还说,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的重要讲话,要求老同志从第一线上退下来,当好年轻人的参谋。当时刚刚恢复工作的赵健民完全可以多干几年,但赵健民执意让较为年轻的同志快点站到第一线,自己退下来给年轻人当参谋。1981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赵健民等的任免。在党的十二大上,赵健民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赵健民率先退居二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1982年2月17日、4月7日分别以《在党中央重大决策面前》和《一位共产党员的经历和胸怀》为题,作了较大篇幅的报道。

  张光忠还给记者讲了一件赵健民的趣事。他说,赵健民从来不抽烟,晚年的时候每天中午喜欢喝一点儿白酒,也就一小杯,就着一小碟花生米。赵健民自制力非常强,无论是在什么场合,喝酒最多就一小杯,从来没喝醉过。

  新闻人物

  赵健民的戎马一生

  赵健民的墓碑后面是他生前的秘书撰写的其生平事迹,用简洁的语言浓缩了赵健民一生。

  赵健民1912年6月24日生于冠县赵梁堂村,1932年夏考入山东省第一乡村师范,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春任乡师党支部书记。1934年5月任济南市委书记,1935年冬任山东省工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面对全省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艰难局势,临危不惧、坚持斗争,为恢复和发展党组织,作出重要贡献。1936年5月,任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兼济南市委书记,9月被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顽强斗争。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旋即奔赴鲁西北,组织抗日游击队,任中共鲁西特委书记、游击队政委。1939年起,历任八路军筑先纵队营长、129师新八旅营长、冀鲁豫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率部与日伪血战八年,威震鲁西北,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卓越贡献。

  全国解放战争初期,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副书记、军区副政委。1947年9月,任军区司令员,1949年1月,任第二野战军第17军政委、8月兼任军长,率部转战大江南北,参加了鲁西南、豫东、济南、淮海、渡江和解放大西南战役,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不朽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长兼铁路工程局长,领导修建了成渝铁路和康藏公路,1952年底任铁道部副部长。1955年任山东省省长,省委第三书记、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省监委书记。

  赵健民坚持实事求是,抵制“左”倾路线,遭到错误批判,下放到济南钢铁厂任副厂长,1962年获甄别平反。1963年任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省政府党组副书记。“文革”期间,反对极“左”路线,遭受诬陷迫害,被关押8年,始终坚持原则、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彰显了革命者的高尚品德,1978年9月,获彻底平反。1978年4月,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致力发展中国航空工业。1981年7月,主动退居二线,带头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之后,多次受命担任中央工作组长,赴青海、四川、新疆等省区,完成中央交办的重要任务;主持冀鲁豫边区革命斗争史编写和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工作;积极向中央提交建议,力主发展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体现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1956年,当选为中共八届候补中央委员;1982年、1987年两次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记者 赵宗锋 孙克峰 整理)                    (原载《聊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