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思玉同志在鲁西

2013/01/21  浏览量:     

 

 

 

曾思玉同志与夫人洪林

曾思玉同志在鲁西

 

 

张绪阳

 

 

2012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原中央委员曾思玉同志因病在大连逝世,享年102岁。曾思玉同志是开国名将,一代将星陨落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也是聊城人民的重大损失。回顾抗日战争的岁月,曾思玉将军在鲁西大地留下了诸多佳话。

 

 

 

千里奔赴鲁西战场

 

 

平型关大捷之后,曾思玉先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任政治处民运股长、政治处主任。第六八六团随师部向山东挺进的前夕,他又奉命到第三四四旅第六八九团当政委。1939年9月初,第十八集团军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命曾思玉率领“抗大”一分校的400多名毕业学员赴山东,充实到第一一五师。

曾思玉将这批没有实战经验的徒手学员编成了山东营,对外称独立游击大队,而他就是大队长。曾思玉比学生兵大不了几岁,但他那严谨干练、标准的红军军事干部的机灵、睿智的精神状态,平易近人、淳朴宽厚的风度,给大家树立了榜样,学生兵们都十分信赖他。在曾思玉的带领下,这支队伍辗转迂回,几经波折。先是通过陵川、草坡一带的孙殿英、朱怀冰新五军的区域;后又转到林县万羊坡、秦家一带。为了避开日伪军的“扫荡”,他们又转向北面,沿着太行山东麓经涉县,过漳河,爬上峻极关,向东插到沙河,在一个初冬的黑夜跨过了敌人深沟加碉堡严密封锁的平汉铁路,进入了鲁西平原。这是一次小小的“长征”,400 多名学生兵迂回行军1000 多公里,在3个月的时间里,历经艰险和困难,一枪未发,一人未减,在友区、敌区、根据地、游击区纵横穿行,终于全部安全到达了第一个落脚点——鲁西地区第115师独立旅驻地。曾思玉不仅带来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干部,而且让每个班从太行山总部背来了10套苏联外文局出版的精装本《联共(布)党史》(共200多本),此书对战斗在敌后的同志来说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食粮。初冬的早晨,独立旅旅长杨勇在濒临东平湖的岱庙镇一座普通农舍迎接了老战友曾思玉。一年前他们同在第六八六团,杨勇是团长,曾思玉是政治处主任。杨勇向他介绍了鲁西根据地开创的情况,也介绍了目前的形势。杨勇说,这里是一个很好的根据地,有党的工作基础,有大批的老党员、老同志在抗日初期开创的局面,也有几十万善良淳厚、不愿当亡国奴的群众。这里虽不富庶,比起山区条件还好一些。我们党和部队在这里坚持长期抗日游击战争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今后要全力以赴地在这个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这时起,曾思玉奉命担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投入了鲁西大地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浪潮。

 

 

痛击伪军文大可

 

 

    1940年底,原国民党第三十九集团军石友三部教导师副师长文大可率一部投降日军,组成伪暂编第三十一师,文大可任师长,盘踞于八路军抗日根据地濮(县)范(县)观(城)中心区北面的朝城一带。1942年,该部配合日军“扫荡”,向中心区和鲁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蚕食”,以朝城为中心建立据点、碉堡80余处,其南沿据点距八路军控制的范县县城仅5公里左右,对当地抗日军民构成了严重威胁。八路军冀鲁豫军区首长全面分析了当地形势,决定组织右翼和左翼两个兵团,发起朝(城)南战役,争取消灭文大可部。

7月5日夜,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曾思玉指挥军区八团及观城、范县、濮县、寿张县基干大队、军区第三支队等部组成的右翼兵团,对驻谢集村的伪六十一旅旅部展开进攻。由于主攻方向敌人防守严密,强攻未能奏效。曾思玉随即调整部署,以一部监视谢集之敌,转移主要兵力攻击仁义村及附近据点、碉堡。7日上午,对仁义村据点实施攻击时,缴获日军的九二步兵炮发挥了威力。当时冀鲁豫军区部队流传着“曾司令两件宝,分区七团加大炮”的顺口溜,是说曾思玉依靠七团指战员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九二步兵炮的威力,攻城破寨,所向披靡,使日伪军闻风丧胆。随着一声令下,“咣咣”几炮,将仁义村据点轰开一个大口子。随后八路军一举突击成功,歼敌1个营。曾思玉命令部队扩大战果,带着被俘的伪军营长到其他据点喊话,叫开堡垒据点数处。伪六十一旅旅部见势不妙,于当天下午突围逃窜,其他据点的伪军也纷纷弃巢逃跑。八路军乘胜拦截阻击,又将其歼灭大部。与此同时,左翼兵团也摧毁了伪六十二旅旅部,俘获伪六十二旅参谋长郑文等一批官兵。在八路军强大的攻势下,伪军风声鹤唳,全线崩溃。经过7天作战,八路军共攻克敌伪据点77处,俘获伪军官兵520余人,毙伤2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通过这次战役,斩断了敌伪伸向濮范观抗日中心区的触角,文大可残部只能龟缩于朝城附近的8个据点。抗日根据地扩展到朝城附近。

 

 

强攻阳谷县城

 

 

自1945年2月开始,冀鲁豫军区与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共同发起了军事大反攻。到5月下旬,扫除了阳谷县城外围据点,切断了聊(城)阳(谷)公路,阳谷城守敌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冀鲁豫军区党委根据战场态势,将解放阳谷县城提上日程。

 

阳谷县城沦陷后,一度由日军亲自固守,是日军扼守黄河、控制鲁西的一个中心据点。日军撤走后,守敌为伪治安军主力张育焕团,伪县警备大队刘金岭部,莘县伪警备大队刘金镜部及3县逃亡政府和红枪会武装等。守敌政治上极为反动,军事上有一定战斗力。且该城城墙坚固,明碉暗堡密布,设有三道防线。为了解放阳谷县城,冀鲁豫军区制订了周密的作战方案,于7月16日下达作字第五号阳谷战役命令。其中,明确第八军分区为攻城部队,由第五、六、七团及该军分区地方武装并第九军分区炮兵组成,归第八军分区曾思玉司令员等统一指挥,攻占阳谷城,并以一部兵力扫清阳谷城外围王子义据点。20日拂晓,第八军分区攻城部队秘密集结于东、西金斗营附近,召开了誓师大会,提出“攻克阳谷城,歼灭治安军,活捉张育焕”的战斗口号,并决定由第七团担任主攻。20日下午,攻城部队冒雨行军,逼近阳谷县城。22时,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杨勇和曾思玉率领6000余名指战员,在地方武装、基干民兵配合下,完成了对阳谷县城的包围。21日凌晨,第七团第一营第一连在炮火配合下从东门城楼实施强攻。战斗打响后,曾思玉靠前指挥,攻城部队在炮弹摧毁的城墙垛口处顺梯而上。由于主攻方向暴露,敌人在东门加强兵力火器,拚死抵抗,突击分队伤亡较大,被迫撤出战斗。首战之后,攻城部队经过两次火力侦察,摸清了守敌城墙工事及其狡猾的战术,部署了最后攻击。24日,天刚亮,攻城部队的机枪、火炮对准各自目标一齐猛烈开火,顿时,敌人的枪眼被封住了,机枪、步枪变成了哑巴。第七团突击连在城北垛口率先攻占城墙,第一、三营在东门、北门,第五、六团和基干团从南、西南门进行助攻,钳制敌人,巩固了突破口。下午8时,刘继春、沈广勋部在日本顾问川崎带领下投降,守军第一道防线被彻底攻破。攻城部队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25日,立即组织城中之战,利用民房逐步推进的战术一举击溃“红枪会”,突破第二道防线。26日早,空中腾起红色信号弹,攻城部队从四面八方发起对治安军核心据点的总攻。张育焕见势不妙,携眷欲逃,被团团围住。绝望中,张打死小老婆后举枪自杀。残敌不支,在溃逃中遭阻击部队和追击部队全歼。到26日9时36分,阳谷战役胜利结束。是役,共毙、伤、俘伪中校团长张育焕、大汉奸刘金岭、伪大队副刘继春以下3500余人和伪县长4人。阳谷县的解放,使冀鲁豫军区第一、七、八3个军分区连成一片,为解放聊城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军阵前并马行”

 

 

在鲁西北抗战史上,杨勇---林彬,曾思玉---洪林,高元贵---齐涛,许梦侠---张坤,黑伯理---王震凡,徐运北---沙晓鲁,李聚奎---王惠营等抗日名将和巾帼英雄结缘,“七大闺女,七大女婿”的佳话广为流传。曾思玉与洪林在战争中相遇,经过肖华牵线而相识,他们的爱情在“两军阵前并马行”中成熟,像一杯淳酒,回味犹长。

 

鲁西军区成立后,有了一个稍稍稳定的时期。1940年的一天,鲁西军区政委肖华一脸神密地问军区政治部主任曾思玉,对鲁西“一枝花”印象如何?肖华说的“一枝花”,指的是中共鲁西区委妇女委员会副书记兼鲁西妇救会副会长洪林。她年方十九,识文断字,风华正茂,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可洪林却公开宣布:谁也别想打我的歪主意,本人是独身主义者!曾思玉看出肖华要给他介绍洪林,连忙说:不成,她是一枝好看不好摘的带刺玫瑰,搞不成连同志关系都不好处了。肖华当场保证:这事准给你办成!

 

秋天,杨勇司令员和肖华赴山东分局汇报工作,与洪林等多名鲁西地方干部同路。路上,肖华与洪林多次谈起曾思玉,还问她对曾思玉的印象如何?洪林明白肖政委在保媒,当即说:肖政委,您知道我是不嫁人的,不要再和我说这种事。肖华并不灰心,一有机会就给洪林介绍:曾思玉同志是长征干部,有文化,会做政治工作,性格纯朴敦厚等等。洪林开始以语言不通等理由推辞,最后架不住肖华反复做工作,答应“可以考虑考虑”。可是,等了两个多月,没见洪林回音。一天,鲁西军区和鲁西区委召开军地干部联席会议,肖华有意安排曾思玉挨着洪林坐。看到洪林的钢笔没水了,曾思玉恰到好处地掏出一支派克钢笔,让洪林用。洪林不好不接,可接下后,心里又有些后悔。散会后,洪林把笔还给曾思玉,转身走了。经肖华提醒,曾思玉又将 “赠洪林同志”五个宋体字工工整整地刻在派克笔上,托鲁西区委副书记兼行署主任段君毅转送洪林。段君毅是洪林的老领导,洪林像尊重父亲一样地尊重他。段君毅出面做工作,洪林不好再推辞,只好把笔收下,但对曾思玉“还得考虑考虑”。两个多月后的1940年12月31日,段君毅催洪林:你和曾思玉同志的事,考虑得可以了吧。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洪林对曾思玉已经产生了许多好感,她羞涩地说:老领导,我听你的。段君毅高兴地说:事不宜迟,喜事马上就办!当晚,在鲁西南行署救亡室里,由证婚人段君毅掏钱,买了两斤花生米,为曾思玉和洪林举行了一个非常简朴的婚礼。遗憾的是,媒人肖华正在南边作战,没能出席这个他一直盼望的婚礼。翌日,1941年元旦。天刚放亮,曾思玉就告别新娘,率部南下了。

 

                                               (作者系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