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革命老区情况联合调研报告

2014/10/02  浏览量:     

遵照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指示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摸清中国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的现实情况,促进革命老区建设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有针对性地为党和政府决策建言献策,自2011年以来,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与各地老区建设促进会联合对全国革命老区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万人千县”调研。调研历时近两年,先后有12.9万余人参加,其中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含离退休干部)8264人,调查了全国有老区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99个县(旗、市、区);深入到4628个乡(镇)、28681个村、418.8万户,查看乡村学校(幼儿园)9302所、卫生院(室)20330个、特色产业项目4924个,瞻仰革命遗址3754个,召开各类座谈会13143次(参加13.1万人),慰问老党员、老革命军人、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干部、困难群众56349户,单位和个人捐赠慰问金1849.6万元。为搞好这次调研,大家认真学习了党和政府关于革命老区的方针政策及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指示精神,精心研究制定了调研方案计划,设计规范了调研提纲和统计表格,层层组织了调研培训,广泛进行了动员宣传,历时年余先后10次集体研究、讨论、修改调研报告,各级核对数据近万次,共汇集整理了60项、l。740种数据,先后两次组织28个省份老促会系统及有关部门领导对调研中涉及的72个问题进行了集体会商研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水利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和机构热情帮助;各地党政领导对调研工作很重视、很支持,及时解决调研中的实际困难,确保了调研工作的圆满顺利。参加这次调研的人员,绝大部分是离退休的老同志,一半以上70多岁,有的80多岁了,大家满怀老区深情,不讲条件、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不提特殊要求、不顾年迈体弱,有的自掏腰包支付调研费用和慰问困难群众,有的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还有的病逝在调研工作中。通过调研,考察了老区历史,了解了老区现状,听取了老区干部群众的呼声,分析研究了老区建设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化了对老区地位、价值和建设发展特点规律的认识,各级形成各类调研报告建议2933份(其中得到党委政府批复的1044-件),协调解决各类现实问题4129个,引进项目2198个,募集资金95.4亿多元,同时也宣传了党和政府有关老区建设发展的方针政策,传递了党中央关心厚爱老区人民生产生活的新举措,并且践行了优良传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老区工作的开展,正如大家体会的那样,这次联合调研是一次党和国家关于革命老区方针政策和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的大学习,是一次革命老区精神和传统的大宣传,是一次各地革命老区建设经验的大交流,是一次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大促进;调研参加人员之多、范围之广、内容之全面、持续时间之长、工作作风之深入扎实、接受教育之深刻,在老促会工作史上是空前的。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革命老区概况及其历史贡献

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标准,目前,全国有革命老区的省份28个,县(旗、市、区)1599个(1995年统计为1389个,因行政区划调整和遗漏补报等情况新增210个),占全国县(旗、市、区)的58%,,其中一、二类老区县(指老区乡镇占50%以上的)1170个;老区乡(镇)21714个,占全国乡(镇)的6l%。

革命老区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新中国的摇篮,她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支援了革命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是一片血染的红土地。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革命老区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革命的胜利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据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革命老区人民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先后有1215万人参军参战,牺牲280万余人,支前6624万人,遭敌杀害809万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如江西省兴国县当时23万人,参加支前的12万人,参军参战的8万多人(占青壮年的80%),牺牲5万多人,其中在长征中牺牲12038人,平均每公里长征路程就有1名兴国籍烈士英魂。福建苏区3万多子弟(占中央红军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参加了长征,仅湘江战役就牺牲了6000余人,只有2000余人到达了陕北。中央苏区1934至1937年间,红军亲属被敌杀害达80万人;瑞金下肖区七堡乡杨荣显老人的8个儿子一起参加红军,全部牺牲。广西东兰、巴马、凤山三县1925年人口22万人,到1933年减少到14.6万人,著名农民运动先驱韦拔群一家先后有17位亲人遭杀害。开国大将徐海东家族83人,其中66人遭杀害。湖北红安紫云乡曾成为“死人区”,七里坪镇成为“无人区”,可谓“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与刘伯承“彝海结盟”的彝族头领小叶丹被国民党杀害前对他弟弟说:咱们彝人相信的就是共产党和红军。作为抗战主战场之一的晋冀两省近150万人遭敌杀害,15万烈士为国捐躯。解放战争中,山东老区人民参军参战68万人,牺牲11.7万人,1106万人支前,动用146.8万车辆、76.5万头牲畜、43.5万付担架等大量设备物资支援革命斗争。在残酷的革命斗争岁月,老区人民做到“一斤粮食送军粮,一块盐巴给伤员,一个娃儿上战场”,他们用鲜血和乳汁支援了革命,以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换得了新中国的诞生。同时,由于老区遭敌残酷摧残,致使人口大幅减少,生产生活设施严重破坏,战争创伤给老区人民造成沉重的灾难,严重迟滞了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产生了革命理论,探索了革命道路,是共产党、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的发源地。

在这片热土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革命家领导人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积累了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大革命失败后,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进行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革命老区就是这条道路的实践地;在这块土地上先后产生了中国各地第一个党组织、第一个红色政权、第一支武装力量,培育造就了一大批治党治军治国的优秀人才和党、国家、军队的领导人,老区是革命火种播撒映辉的地方;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支部建在连上等建军制度,就是革命老区的产物;中央苏区、川陕苏区、鄂豫皖边区的红色政权、陕甘宁边区政府等孕育了新中国的雏形。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探索总结了一系列建党、建军的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革命老区在我党夺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价值。

(三)孕育了革命精神,形成了光荣传统,是党和人民的精神圣地。革命老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孕育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抗联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集中体现了坚定信念、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老区精神,总结践行了以“深入实际、实事求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始终保持血肉关系、雨水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革命老区精神和传统是我党我军乃至全民族思想文化的灿烂瑰宝。

(四)支持了建设,提供了保障,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资源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老区在资源开发、库区建设、生态保护、农垦建设、边境安宁、三线建设等方面继续做出牺牲和贡献。如广西在援越抗法、抗美和自卫反击战38年问,为支前参战做出了重大贡献,仅自卫反击战就付出了13亿多元的经济损失;因大中型水库建设带来169万多人的库区移民,使库区农民人均土地不足0.3亩,移民补贴难以维系生活。山西既是老区大省(88%的县是老区),又是煤炭资源大省,新中国成立以来,输出省外煤炭90多亿吨(占全国省际外调总量的70%以上),许多地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群众生产生活芝到直接影响。四川省通江县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国家提供粮食21330万斤、生猪30万头,全县却因粮荒饿死26383人,有的饿死在万人送粮路上,目前该县农村贫困人口仍有近30万人(占农村人口42.3%)。

二、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主要成就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革命老区人民,十分重视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历届中央领导同志对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非常重视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要求加大扶持革命老区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加大扶持革命老区提出了要求,部分革命老区享受到西部开发优惠政策。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老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财政设立了《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从2001年的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3.6亿元。“十一五”以来,国家发改委安排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专项,累计投入老区贫困县达80亿元。从2008年开始,财政部每年安排中央彩票公益金专项,支持贫困革命老区实施整村推进。发改委2005年起启动实施了红色《游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扶贫开发20多年来,国家一直把革命老区作为扶贫重点,所扶持的592个重点扶贫县中有342个是老区县,各省还对305个省定贫困老区县给予重点扶持。河北、山西、内蒙、黑龙江、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甘肃等18个省区都相继出台了支持老区加快发展的意见措施,各级党委政府为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革命老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老区人民始终保持发扬战争年代那种革命精神和传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老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部分革命老区步入小康社会,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一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GDP总量19.94万亿元,财政收入总量3.63万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近十年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群众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看电视难等方面的问题。革命老区70%以上行政村通了公路,80%以上农户实现了饮水安全,90%以上自然村通了电。三是社会事业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项惠民事业全面展开。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两免一补”政策基本解决了中小学生上学难问题,农村中小学校舍有很大改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初中毕业率达到95%以上。四是城镇化建设进步明显。革命老区中小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文化场所、商务区、住宅区、市政建设及美化绿化亮化硬化等方面现代化气息浓厚,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率大多达到25%以上,完成新农村建设4.5万多个,各地涌现出一批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五是文化建设得到发展。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近50%的农村建了文化活动场(室),城镇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比较普及;开发、整理民族、民俗和红色文化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成效明显(其中国家级的428个,省级的1444个)。归纳概括各地促进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是:党委政府关心重视、高看厚爱是关键;老区人民自力更生、奋发进取是根本;社会力量热情支持、广泛参与是补充;老区建设促进会系统甘于奉献、执着工作是辅助;强势的舆论引导、有效的政策扶持、实际的工作举措是保证。

三、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由于受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发展滞后、甚至贫困状态,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越拉越大,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凸显,流光溢彩的城镇与偏僻落后的乡村同在。2010年,56.7%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线以下。如四川省81个老区县,其中46个县人均GDP占全省的67%,占全国的44%。江西省兴国、石城、安远三县人均国民收入1949年是全国的78.79%,1978年降为34.97%I,2010年仅为28.9%。陕西省榆林市城乡收入比为6:1,该地区央企职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19倍。

(二)部分农民生活依然贫困。在国定592个贫困县中,老区贫困县342个(占58%•),省定495个贫困县中,老区贫困县305个(占62%,);老区贫困村12万多个,占老区村的41%;老区贫困人口(按2010年贫困标准)7695万多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64%。如山西省2010年人均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是452万人,其中老区402万人(占89%)。四川省达州市老区贫困人口46.33万人,其中人均纯收入低于4700元的35万人,占’76%。贵州省毕节、六盘水、铜仁及云南省宣威等县(市),还有不少农户处于“泥巴土坯房,下雨淋着床,人无百元钱,户无隔年粮”的境况。山西省一些偏远山区村民仍旧“住危房、吃粗粮、小病用身抗、大病看不起”,昔阳县卷峪沟村共68户人家,近乎户户有“光棍”。山东省聊城市有的农户通了电、安了电视,为节省电费,不看电视、点着油灯。在看到广西自治区陆川县古城镇库区许多移民户还住在屋顶透天漏雨、屋内阴暗潮湿、蜘蛛网挂满墙的危旧房,全部家当几百块钱的状况时,参加调研的同志都流了泪,在场的当地老领导感到愧对老区人民。

(三)基础设施建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