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革命老区调研报告

2014/10/02  浏览量:     

2011年9月4日至10日,以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郐万增将军和张建昂为组长的赴鲁调研组与山东省老促会、省扶贫办组成联合调查组,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山东省革命老区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查。此次调查是在山东省老促会和省扶贫办对全省革命老区进行普遍调查、基本数据进行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次调查按照小康、温饱、贫困三种状况抽样,在全省选择了临沂、枣庄、菏泽3个地级市和3市所属的莒南县、沂水县、山亭区和台儿庄区,采取走村入户看、听、查、问与座谈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调研组从济南出发,驱车1500余公里,实地查访了以上3市4县(区)的4个乡镇、5个行政村、4个企业(工厂)以及3个土地流转服务所、专业合作社、社保服务站等。慰问贫困户4个,发放慰问金2000元(不含省、市、县有关部门发放的)。召开各类座谈会8个,省、市、县、乡镇领导和有关部门150多人参加座谈。沿途瞻仰、参观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山东省政府、台儿庄大战等革命旧址、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抗日革命纪念场馆等。

山东省对这次调研很重视,省政府领导在省老促会的报告上作出批示,要求省政府有关部门认真准备,热情接待。省老促会、省扶贫办在车辆、食宿等各方面给予全力保障。省老促会执行会长何法祥将军等领导详细介绍了全省老区情况,省老促会副会长王长根将军等领导陪同调研。调研组所到之处,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陪同、介绍情况。市、县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热情接待,精心安排,保证了此次调研顺利进行。

一、山东革命老区基本情况及历史贡献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人口9470.3万。全省辖17个地级市140个县(市、区),乡镇级单位1872个。山东革命老区主要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抗日根据地(鲁中、鲁南、滨海、渤海、胶东根据地)和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现属山东行政区内部分。据2009年统计,全省有老区乡镇的县(市、区)107个,占全省县级行政单位的76.4%。全省有老区乡、镇、办事处1320个,占全省乡镇级单位的70.6%。全省老区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6507万,分别占全省的70%和68.7%。

山东是全国建立共产党组织最早的省份之一。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等进步青年就接受了马列主义,在济南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两人并成为中共一大代表。建党初期,以王尽美、邓恩铭为代表的山东共产党人陆续在济南、青岛、胶东、鲁中、鲁南、鲁西北等地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员,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到1927年7月,全省共产党员发展到1700余人。尽管不少地方的党组织屡遭破坏,但革命的星星之火始终未曾熄灭。这为利用抗战爆发之初的有利时机发展党的组织,发动武装起义,组建山东纵队,建立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山东抗日根据地所处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山东抗日根据地”是以一个省区为主体命名的抗日根据地,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它是八路军第115师、第129师与八路军山东纵队等武装力量和山东人民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抗战初期,毛泽东就非常关注山东的抗日形势,提出派主力部队到山东的主张。1939年初,中共中央北方局在给毛泽东和各大战略区领导人的电报中指出:“山东是华北持久抗战的重要战略据点之一,是开展华中与新四军打成一片的枢纽,是八路军兵力、枪支、经济补充与开展的重要地区。”抗日时期我党创建的敌后根据地,基本上是华北、华中、华南三大块,其中以华北、华中两块最大。山东地处沿海,津浦、胶济、陇海三条铁路贯通境内,又处于华北、华中两大根据地结合部的中间地带,是从陆地和海上联系华北、华中的战略枢纽和中转站。抗战期间,党和军队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北上南下,通过的主要是山东根据地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构筑的红色交通线。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山东根据地根据中央的指示,组织了6万多部队秘密渡海开赴东北,抢占了先机,成为我军控制东北的主力,取得了对敌斗争的主动权,为发展东北解放区和百万雄师进关、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卓越贡献。与此同时,新四军奉命北上,控制山东局面,并在山东军民的全力支持下,迅速得到发展壮大,进而组建了第三野战军,成为埋葬蒋家王朝的重要主力。在实现党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和“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中,山东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是举足轻重、关系全局的。正如罗荣桓元帅所说:“对山东人民的功绩应有足够的评价。没有山东根据地,解放战争初期华中的收缩阵地,就没有立足之点;没有山东根据地,要集中那样多的兵力进军东北,以及对大江南北的作战支援也将是很困难的。”

山东军民在八年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取得辉煌战果。据1945年12月山东省政府的不完全统计(当时未解放地区、鲁中和鲁西新解放地区、部队机关等的损失未计算在内),山东抗战军民死亡66.81万余人,占全省解放区总人口的5%;被杀同胞89.5万人;被抓壮丁39.32万多人;受害难民235万人;被烧房屋115.12万间,其他损失如牲畜、粮食、财物等难以计量。八年抗战山东军民战果辉煌: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发展到27万人,民兵发展到50万人,自卫团发展到150万人。共对敌作战2.6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51.3万人,缴获各种枪械20余万支,各种炮900多门。到抗战胜利结束,山东解放区已有很大发展,除几座大城市和铁路沿线以外,其他地区已全部获得解放,拥有2900万人口,控制了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山东党组织在斗争中也不断得到锻炼、发展和壮大,党员从抗战初的2000多人发展到10万余人。领导人民进行抗战,不但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而且建设了一支强大的人民武装,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

山东老区是解放战争的主战场,是战略大反攻的前沿阵地,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坚强后方。从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我人民解放军在山东战场进行了20余次比较著名的战役。例如:莱芜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扭转了山东战场的形势。孟良崮战役消灭国民党军王牌整编第74师,成为“百万军中敢取上将之首”的经典战例。1947年刘邓大军在鲁西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我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许世友将军指挥的济南战役为我军攻克国民党坚固防守的大城市提供了成功范例。淮海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军主力被基本消灭。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期间,山东老区人民参军68万多人,先后动员1106万多民兵、民工,征集146.8万辆大小车辆,76.5万头大牲畜,出动了43.5万副担架支前,支援了华东、中原、东北、西北四大野战军作战,支援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定陶、鲁南、莱芜、孟良崮、鲁西南、潍县、兖州、济南、淮海、平津、渡江等著名战役,随军转战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17个省市,源源不断地将11亿余斤粮食和大批弹药、军需物资运往前线,把20.3万余名伤员转到后方,还担负了抢修道路、架设桥梁、看押俘虏、打扫战场、警戒放哨、搜集转送情报等各种任务。陈毅同志曾经满怀深情地赞誉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省经民政部门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11.7万多名。山东人民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山东老区孕育的“沂蒙精神”成为闻名全国的典范。沂蒙老区战争年代总共420万人,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余人献出生命,以致村村有烈士、乡乡有英雄,涌现出闻名全国的“抗日模范村”渊子崖、用乳汁抢救伤员的“红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内容的“沂蒙精神”成为闻名全国的典范。“母亲劝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飞针走线十指忙,缝好棉衣送前方”成为山东老区人民舍生忘死参军支前的生动写照。

山东老区为创建发展人民军队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在山东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人民军队共19个军,占我军总数的27%。从山东解放区走出去的部队经过历次整编和裁军,现为8个集团军,占我军集团军总数的44%,这些曾在革命老区养育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武装,至今仍是保卫和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中,山东籍占80多名。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徐向前、罗荣桓、黎玉、郭洪涛、朱瑞、张经武、萧华、粟裕、谭震林、许世友、叶飞、段君毅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山东革命老区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

二、山东革命老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实力有极大增强,人民生活状况得到根本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建国初期,山东省经济实力极其弱小,1952年GDP只有43.8亿元。改革开放30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2.1%,经济总量接连跨越三个大台阶,2002年GDP突破1万亿元,2009年达3.38万亿元。人均GDP由1980年的4040元提高到2009年的35696.12元。1999年到2009年的10年间,GDP由7662.3亿元提高到33805.3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由404.5亿元,提高到21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809元增加到178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50元增加到6119元。

山东省于1995年宣布整体脱贫,部分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创伤、人力资源素质和政策等多方面原因,不少老区经济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发达与欠发达的差距呈继续拉大之势。2010年山东沂蒙革命老区18个县(市、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6%,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1%和42%,仅相当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的29%和33%。据2010年底统计,全省年均收入低于国定贫困线的人口近100万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676.4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9.6%;15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533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7.5%。不少地方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不富裕,返贫现象不断出现,尤其是鲁南、鲁西的临沂、日照、枣庄、济宁、菏泽、聊城等老区市更为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经济总量偏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该6市原属鲁中、鲁南、滨海、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老区面积和人口分别为5.87万平方公里和3961万人,占该6市的85.4%和78.6%,是老区集中连片地区。该区域有老区乡镇748个,占全省老区乡镇的40%,面积为5869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7.4%,人口3961.13万,占全省人口的41.83%。虽然该区域的老区乡镇、面积、人口均占全省的40%左右,但国民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25.7%,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20.3%、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0多元。即使在老区之内,不平衡现象也明显存在。如聊城市农民年人均收入不到1500元的还有24万户89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19%;收入不到1196元的还有13.96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97%。

2.科技水平偏低,发展后劲不足。据2009年的统计: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3558.6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2.94%,固定资产投资占规模以上工业投资的26.11%。而临沂等鲁南鲁西老区6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43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25.9%,比全省低7.0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51.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投资的比重为17.86%,低于全省8.25个百分点。

3.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经济外向度偏低。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13%,低于全省8.62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3亿,仅占全省的19.8%,城市规模普遍偏小,带动能力不强,人口城镇化率为28.57%,低于全省19.8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不高,进出口规模小、商品结构档次偏低。2009年进出口总值人均477.48美元,低于全省986.12美元,仅占全省人均的32.6%。鲁南鲁西老区面积和人口虽占全省的37.4%和41.8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五分之一,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制约老区,尤其是欠发达的老区高效、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是基础条件制约。老区经受战争创伤大,财政支出包袱重。革命老区建国前老党员、离退休干部多,退伍军人、优抚对象多,而解放后征集兵员数量大,约占全省的80%以上。因此,需要财政补贴、补助的事项多,地方财政支出的压力大、包袱重。由于欠发达的老区受到经济条件制约,其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这是制约老区发展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应当从加大对老区教育、科技扶持力度入手,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二是政策性制约。老区改善民生的支出政策较多,地方财政配套支出压力大。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等方面,上级出台用于改善民生的政策较多,资金需求量大,虽然上级给予一定补助,但地方配套负担相对发达地区的比重偏高,县乡财政压力大、缺口大。特别是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随着土地规划修编的完成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土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已成为革命老区转变经济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引进项目的瓶颈。此外,欠发达的老区在金融信贷方面,也遇到统得过严,对某些重点项目和支农惠农的中小项目的投融资未能适当放活的问题。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