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对策研究

2024/02/01  浏览量:     

       按: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刘聪、尹彦超的资政研究成果《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对策研究》,以“聊城社科成果专报”形式上报市委,获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肯定性批示。《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对策研究》以打响“红色老区 底蕴聊城”品牌为切入点,全面深入分析了聊城作为革命老区以及黄河与大运河交汇城市所具有的独特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所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发展机遇,从坚持立足实际,提炼“冀鲁豫边区精神”、打造“红旅聊城”精品旅游、构建“红润聊城”教育矩阵等品牌标识;坚持效果导向,深度融合乡村振兴、区域发展、“两河明珠”城市,充分释放品牌经济社会效应;坚持守正创新,广泛拓展宣传平台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该研究成果曾获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一等奖,受邀参加“山东社科论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研讨会”并入选论文集。

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对策研究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聊城是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聊城为壮大革命力量、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充分释放品牌效应,不仅是贯彻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助推聊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聊城是全市“一片红”的革命老区
       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聊城市所辖8个县(市、区)皆为革命老区,是山东省为数不多的全市“一片红”的地级市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
    (一)聊城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
       聊城在中国革命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1926年,聊城就建立了自己的共产党组织,是山东省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1928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两次山东较早、
全省震动的农民武装暴动——阳谷坡里暴动和高唐谷官屯暴动。至全国抗战爆发前,聊城党员人数达到四五百人,占到全省党员总人数的1/4。全国抗战时期,聊城党组织与范筑先团结合作,建立鲁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鲁西北抗日游击根据地,成为全国统战典范,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八路军领导人都曾对聊城合作抗战作出专门指示;作为联系鲁西、冀南、豫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桥梁和沟通华北与华中、太行与太岳的枢纽,聊城曾是冀鲁豫边区和冀南两大抗日战略区的指挥中枢所在地;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总人口不足300万,就有数十万人拿起武器,共进行大小战斗数千次,消灭日伪军数以万计,仅全市在册的知名烈士就达4525名,战争中惨遭敌人杀害和间接伤亡的老百姓达数十万人。解放战争时期,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聊城军民协助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激战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邓小平对此称赞到:“冀鲁豫是个好战场,我军到哪里都有翻身群众支援,到哪里都有粮食吃。我军取得的胜利是和边区人民的支援分不开的。”在解放战争中,聊城共有6325名党员、干部、翻身农民献出了宝贵生命。
    (二)多方认定聊城为革命老区
       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晋冀鲁豫分团慰问革命老区人民,最早慰问的就是聊城,还赠送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慰问信、纪念章和毛泽东为革命老区亲笔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锦旗。1953年、1980年、1995年,国家民政部先后3次对革命老区进行统计登记,聊城8个县(市、区)都在革命老区之列。2011年12月14日,中国老促会在“关于山东省聊城市老促会筹备组请示有关事宜的回复”中给予了“山东省聊城市所辖八县(市区)都是按国家民政部标准认定的革命老区,聊城市是革命老区的称谓也是可以的”明确答复。中国老促会对聊城市的革命老区地位给予了整体上的确认。此外,聊城还有数量众多的革命老区村。经对全市老区基本情况进行调研核实,全市共有革命老区村3712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56.93%,老区村总人口316.8万人,占全市常驻人口的51.65%,老区村耕地面积464.75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56.42%。由此可见,聊城革命老区实至名归。
二、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的可行性分析
       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是由聊城革命老区发展现状决定的,拥有独特优势,面临重大机遇。
    (一)聊城革命老区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聊城人民全力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聊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特别是近年来,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带来的多重考验,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聊城各领域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截至202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79.85亿元,“四新”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33.9%;粮食总产超过113亿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51.9%,460 项改革经验获省级以上推广;济郑高铁全线铺轨,雄商高铁正式开工,“十字型”高铁大通道加速成型……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聊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鲁西崛起”的新高地正在形成。但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聊城与东中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经济增长、发展转型、要素保障、防范风险、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不断加大,老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
       与此同时,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聊城作为革命老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得到一定程度提升。比如,2012年,聊城市委宣传部印发《关于加强聊城革命老区宣传工作的意见》,为宣传老区、打响品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2014年至2017年,党中央对聊城、临沂及菏泽市实行每年2亿元的中央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补助政策,政策到期后,经向上级争取,自2018年起又延期四年,实行首年为2亿元、逐年递减0.5亿元的退坡补助办法;2016年,聊城市委成立了加快聊城市革命老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革命老区建设工作的统筹和领导;2017年,聊城、菏泽两市政府联合向山东省政府呈送《关于将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心区菏泽市聊城市所属县(市、区)纳入国家贫困革命老区扶持范围的请示》,经多方努力后,聊城市享受到中部地区扶持政策,等等。但无论是与外省的赣闽粤原中央苏区、陕甘宁、大别山,还是同省的沂蒙、胶东等革命老区相比,聊城革命老区的知名度并不高,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导致在争取革命老区扶持政策上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比如,2021年初,国家对《“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聊城市积极与山东省发改委沟通联系,提出将包括聊城在内的冀鲁豫边区中心区纳入国家贫困革命老区范围,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此建议被山东省发改委采纳并上报国家省发改委,但最终未被国家发改委采纳。因此,打造革命老区品牌,充分释放品牌效应,对谋求实现崛起的聊城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的资源优势
       打响革命老区品牌,聊城拥有“一红一绿两河”的独特优势。
    “一红”,即红色资源丰富。光辉的革命斗争历程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为聊城留下了丰厚的红色资源。据统计,截至2022年,全市共有革命遗址场馆216处,包括153处红色遗址、18处烈士陵园、35处纪念场馆和10处其他设施。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个,省级党史教育基地15个。2015年8月、2020年9月,国务院先后公布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鲁西北烈士陵园、苏村烈士陵园入选。同时,聊城还有很多著名烈士。据研究考证,在2014年9月、2015年8月、2020年9月分别由国家民政部及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的3批共1067名著名抗日英烈和18个著名抗日英雄群体中,今聊城市籍和牺牲在今聊城市境内的著名抗日英烈有张敬文、范筑先、张自忠、闻允志、金方昌、刘海涛、徐宝珊、肖永智、马本斋、张郁光、姚第鸿、赵伊坪、荆维德、袁聘之、史钦琛、王晋亭、陈元龙、齐南峰、张庆澍、袁鸿化、王克寇、颜竹林、魏金三、李桂岭、沙延孝、孙立民、孙树生、吴亚屋等28名,著名抗日英雄群体有苏村阻击战126烈士和耿楼战斗128名烈士。一个地级市同时拥有2个与狼牙山五壮士齐名的全国著名抗日英雄群体,这在全国都实属罕见。2021年9月,孔繁森精神还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红色资源,既是聊城的宝贵财富,也是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的最大优势和底气。“一绿”,即农业农产品资源丰富。与革命老区多处于山区高原丘陵不同,聊城地处平原,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农业大市,聊城用不到国内1‰的土地生产了国内1%的粮食,瓜菜菌总产居国内各市之首,是全国、山东省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全国著名的香瓜之乡、双孢菇之乡、阿胶之乡、圆铃大枣之乡、黄河鲤鱼之乡,被誉为“中国蔬菜第一市”。截至202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93.9亿元,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达到75.36亿元,拥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7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每一个县(市、区)都至少拥有一个特色农产品品牌,这既是对聊城农产品品质的认可,也是对其品牌价值和市场地位的肯定。可以说,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红色”是底色,“绿色”是动力。“两河”,即黄河、大运河文化资源丰富。聊城是现今黄河与大运河交汇的唯一革命老区。古老的黄河文明与辉煌的运河文化灌溉出艰苦勤奋的卓越品质,在革命战争年代滋养出无数忠心赤胆的英雄人物,在两河沿岸演绎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范筑先在聊城党组织的支持下,两次拒绝南渡黄河,坚持在黄河北岸守土抗战;聊城军民配合八路军部队英勇作战,开辟了运(河)东地区的抗战局面;全力支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陈粟大军往返黄河作战,英勇开展黄河复堤斗争,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两河文化”相互交融,积淀了深沉厚重的红色文化基因,也造就了聊城革命老区品牌文化的独一无二。
    (三)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面临的重大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人民也十分挂念,先后多次赴革命老区考察调研。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老区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要把老区建设好、把英烈后代照顾好,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革命老区的发展。2021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从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健全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等方面,为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和体制支持。国家发改委也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十四五”时期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旅游发展、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领域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点领域。2023年2月,山东省政府出台《突破菏泽鲁西崛起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要积极争取中央革命老区转移支付,加大对革命老区支持力度;积极扩大孔繁森精神党性教育基地作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此外,聊城还处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战略叠加区,这些都为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
       三、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的对策路径
       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品牌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动力和抓手。而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又决定着革命老区将成为新崛起的品牌高地。如何利用资源优势,把握发展机遇,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并充分释放其品牌效应,是研究推动聊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立足优势,提炼打造红色系列品牌标识
       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应把用好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根本立足点,从红色精神、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等方面入手,提炼打造红色系列品牌标识。
      1.提炼“冀鲁豫边区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孕育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在这些伟大精神中,诸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等,都是在革命老区形成发展起来,老区精神也同这些精神一起被列入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革命战争年代,处于冀鲁豫边区中心区的聊城,始终与党同心、和衷共济,不怕牺牲、敢于胜利,铸就了聊城革命老区的独有精神特质和灵魂,这也是聊城革命老区品牌内核和价值所在。因此,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首先要总结提炼聊城革命老区的精神标识,深入挖掘、研究阐释、宣传弘扬聊城革命老区精神尤其是“冀鲁豫边区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在新时代的现实启示、实践价值,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目前,受聊城市委托,聊城大学与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成立了联合课题组,开展《冀鲁豫边区精神研究》城校合作课题研究。应借助这一契机,联合同属于原冀鲁豫边区的菏泽、德州、濮阳、邯郸、邢台等地,整合高校、党校、宣传、社科、研究机构等部门力量,把“冀鲁豫边区精神”提炼好、研究好、阐释好、宣传好,将其打造成为继孔繁森精神之后聊城的又一红色精神标识。
       2.发展“红旅聊城”精品旅游。聊城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资源类型齐全、分布相对集中、文化底蕴厚重、发展空间广阔等特点。2021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园等8个红色景点入选“山东省100家红色研学基地”;“清平星火 红色情怀聊城”等8条旅游线路入选“山东省100条红色旅游线路”。但由于纪念设施场馆、旧址遗址设施陈旧、运营宣传服务不到位等种种原因,一些红色旅游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要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重要手段,鼓励支持东昌府区、茌平区、临清市、莘县、冠县、阳谷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出一批红色旅游重点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红色旅游走廊。要大力实施革命遗址遗迹、名人故居、历史文献修缮保护工程,开展革命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和定期排查,摸清革命文物资源家底和保护需求,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承。要推动红色旅游景区品质升级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加强红色文化旅游领域科技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加快智慧化旅游设施和服务建设,提高人性化、智能化、便捷化水平。要完善“红色旅游+”业态供给体系,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加强红色文创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要依托乡村民宿、景区建设、生态休闲、田园观光等,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要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与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有效衔接。
       3.构建“红润聊城”教育矩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同时,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也被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任务之一写入了党章。聊城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纪念馆、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等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都是广大党员群众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场所。因此,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要尤其注重发挥这些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红色教育矩阵。要鼓励和支持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积极申报全国、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国家级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和抗战纪念设施、遗址。要加强红色教育资源的挖掘、研究和利用,编写好聊城党史正本、大事记、组织史等基本著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党史、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权威读物。要持续深入推进“习语‘聊’亮”凝心铸魂工程,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载体,用好各级各类理论宣讲队伍,将红色经典、革命故事纳入中小学教材,组织开展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教育培训。要充分发挥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和孔繁森精神党性教育基地重要作用,坚持用孔繁森精神教育引导干部,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工作,努力打响“繁森故里石榴红”工作品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聊城样板。
    (二)瞄准定位,充分释放革命老区品牌效应
       打响革命老区品牌,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聊城的振兴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2023年2月,聊城市委书记李长萍在全市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风动员大会上提出了努力打造山东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和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的战略定位,要求用持之以恒的努力干出聊城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确保“六个新聊城”的奋斗目标早日实现。因此,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需要瞄准这两个战略定位,逐项逐条研究解读国家和省级有关战略部署和规划,积极争取并用好革命老区扶持政策,充分释放革命老区的品牌效应。具体可以做到3个深度融合。
       1.与推进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革命老区要发展,乡村振兴是关键。对聊城来说,革命老区村和人口数量占全市行政村和人口数量的比例都超过半数,更加凸显乡村振兴对推动革命老区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要把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实现“红色土地”的“绿色崛起”。要建立健全多部门参与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加大以工代赈和消费帮扶力度,巩固革命老区村“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攻坚成果。要大力支持聊城所辖的革命老区县积极申报国家或者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争取政策扶持。要坚持绿色发展方向,结合革命老区县、村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特点,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鼓励更多革命老区村特色农产品纳入“聊·胜一筹!”区域品牌,推动更多的革命老区村创建乡土产业名品村。要培育发展特色服务业,加强产业园区和产业平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轴承制造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在革命老区村比较集中的县乡开展乡村治理体系示范县、示范村镇试点工作,积极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和创建省、市、县级美丽乡村,改善老区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2.与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深度融合。聊城处于山东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在古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革命战争年代更是我们党巩固的后方根据地和支前阵地。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国内大循环格局的构建和立体交通网的成型,凭借着新发展格局下联结南北、贯通东西的通达区位,聊城日益成为山东产业西向占领内陆市场、北向融入京津冀、南向联系苏浙粤的重要枢纽。因此,要把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与融入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经济区、省会经济圈一体化等国家和省级区域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冀鲁豫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原属冀鲁豫边区的中心城市、城市群合作,比如省内的菏泽、德州、泰安、济宁,河北省的邯郸、邢台、衡水,河南省的濮阳、安阳、新乡等,利用地理区位邻近、情感价值认同、红色资源共享、政策优势互补等便利条件,探索建设省际合作区,构建生态、交通、产业、园区等多领域合作机制,在争取革命老区政策扶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要加强与东中部发达地区合作共建,积极承接产业项目转移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3.与“两河明珠”定位深度融合。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山东省也制定印发了相关配套措施。聊城乘势而为、因势而谋,提出了“两河明珠”的城市定位。因此,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就要紧密结合“两河明珠”的城市定位,深入挖掘聊城两河文化中的红色元素,讲好发生在聊城两河沿岸的革命历史、红色故事,推动两河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重点支持东昌府区、临清市、阳谷县、东阿县等县(市、区)实施沿黄、沿大运河革命文化保护利用工程,纳入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大力开展红色研学、文化体验和乡村漫游等。要加强与省内的菏泽市和河南省的新乡市、濮阳市等沿黄毗邻革命老区的交流与合作,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革命老区样板。
   (三)多措并举,扎实做好革命老区宣传推介
       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在练好内功的同时,也要修好外功,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切实增强人们对聊城作为革命老区的地位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提高聊城革命老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围绕中心,精准定位宣传内容。对革命老区品牌的宣传,应立足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革命老区发展的决策部署,立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和聊城市委、市政府对革命老区工作的具体安排,立足于宣传弘扬老区精神和优良传统,凝聚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要大力宣传聊城人民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的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宣传聊城高质量发展的新成就、新战略、新经验,让更多的人了解聊城、认识聊城、关注聊城。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于那些从聊城党史史志角度借机刻意勾连、恶意炒作党史事件,夸大失误和曲折,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抹黑党的光辉历程的错误言行敢于发声亮剑、坚决抵制,擦净、擦亮聊城革命老区品牌。
       2.突出实效,明确重点宣传对象。在对外宣传上,一方面,要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宣传推介,例如宣传、发改、民政、农业农村、退役军人、文化旅游、中老促会等,争取在评选命名、政策制定、帮扶支持等方面对聊城革命老区给予重点关注;另一方面,要向在外工作的聊城籍人士进行宣传,通过召开招商会、博览会、项目洽谈会、对口帮扶座谈会等形式,启迪他们富而思源、毋忘老区。在对内宣传上,要面向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宣传,增强他们革命老区发展理念,结合老区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实施发展政策;要面向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宣传,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开展参观学习,请老革命、老干部和先进模范人物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开展宣传宣讲活动,不断激发奋斗热情。
       3.创新形式,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当前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日益多元化,这就要求对革命老区的宣传必须坚持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要借助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宣传,比如电视、广播、报纸、学习强国、微信、微博、抖音、H5等,通过红色专题宣传片、短视频、专题专栏等形式,切实提高宣传实效性,扩大宣传覆盖面。要借助红色作品进行宣传,特别是要结合大众的喜好,比如制作红色主题电影、戏曲、歌曲、舞台剧、动漫等,用老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出来,提高其感染力和影响力。要借助聊城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周年纪念日,通过召开高规格的纪念大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邀请中央和省级有关领导,在聊城战斗工作生活过的老一辈革命家、老领导及其子女家属,知名专家学者等,为聊城革命老区品牌站台发声。
       总之,打响聊城革命老区品牌是一项党委政府决策、专家学者咨询、舆论宣传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同力协作才能完成。要进一步深化对聊城革命老区历史和老区精神的认识,加大对革命老区的宣传和投入,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作风、务实的举措,着力研究革命老区发展政策,着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六个新聊城”,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聊城实践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