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沿革简介

2012/10/19  浏览量: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一二九师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先后挺进冀鲁豫边区,创建、巩固、发展了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

 

 

 

鲁西区党委、军区、行署建立

 

 

 

1939年1月15日,鲁西区党委(山东分局第二区党委)在馆陶县成立,下辖鲁西、鲁西北、泰西3个特委,张霖之任书记,赵镈任组织部长,朱则民任宣传部长(后由张承先继任),赵以坪任秘书长;增设民运部、统战部后,徐运北任民运部长,段君毅任统战部长。3月至6月间,上述3个特委撤销,全区先后建立7个地委:馆陶、冠县、邱县、临清、堂邑、莘县、朝城为一地委,张炳元任书记;观城、濮县、聊城、范县、阳谷、寿张、朝(城)南为二地委,申云浦任书记;武城、夏津、平原、高唐、恩县为三地委,张承先任书记;清平、茌平、博平、禹城、聊(城)东北、齐河为四地委,谢鑫鹤任书记;鲁北地区为五地委(原属冀南区),周东光任书记;长清、肥城、平阴、泰安、汶(上)东、滋阳、(兖州)、宁阳、东阿、东平为六地委,段君毅任书记;郓城、巨野、嘉祥、濮(县)南、汶(上)西、东(平)西、寿(张)南为七地委(6月建立),梁仞仟任书记。不久,五地委划归冀鲁边区。同年11月,二地委撤销,其余地委进行调整:原六地委改称泰西地委,后称一地委,袁振任书记;原七地委改称运西地委,后称二地委,申云浦任书记;原一地委与二地委一部合并改称鲁西北地委,后称三地委,许梦侠任书记;原四地委与二地委一部合并改称运东地委,后称四地委,谢鑫鹤、刘培桐先后任书记;原三地委改称卫东地委,后称五地委(1940年12月划归冀南区党委领导),马诚斋任书记。

 

 

 

1939年5月14日,苏鲁豫区党委(山东分局第五区党委)成立,白子明任书记。区党委下属:鲁西南地委、湖边地委、沛县中心县委、金(乡)嘉(祥)巨(野)中心县委;以及单县、砀山、丰县三个直属县委。1941年1月3日,苏鲁豫区党委改为湖西地委,归鲁西区党委领导。潘复生任地委书记,郝中士任组织部长,(郝中士改任宣传部长后,由陈璞如任组织部长),郭影秋任军事部长兼统战部长,鹿渠清任民运部长,刘剑任青年部长。2月,湖西军分区成立,胡芸生任司令员,郭影秋任副司令员,潘复生兼任政治委员。

 

 

 

1939年3月1日,第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师直属队和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杨勇任团长兼政委)等部近5000人(代号为东进支队),进入鲁西地区,中旬,到达泰西。经北方局同意,第一一五师师部与亦移驻泰西的鲁西区党委联合组成鲁西军政委员会,罗荣桓任书记,陈光、王秉璋、黄励、张霖之、赵镈、朱则民为委员,统一领导整个鲁西地区的工作。7月,第一一五师独立旅成立,杨勇任旅长兼政委。 8月,鲁西军区成立,杨勇兼任军区司令员,段君毅任副旅长兼副司令员。1940年3月中旬,根据一一五师师部指示,独立旅与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机关合并,仍用一一五师三四三旅番号并兼鲁西军区,杨勇任三四三旅旅长兼军区司令员,肖华任三四三旅政治委员兼军区政治委员,何德全任参谋长,曾思玉任政治部主任。三四三旅暨鲁西军区下辖:黄河支队,彭雄任支队长,邓克明任副支队长,张国华任政治委员;运河支队,曾国华任支队长,王叙坤任政治委员;第一(泰西)军分区,刘贤权任司令员,李冠元任政治委员;第二(运西)军分区,冯鼎平任司令员,刘星兼任政治委员;第三(鲁西北)军分区,牛连文任司令员,王乐亭任政治委员;第四(运东)军分区,刘致远任司令员,石新安任政治委员。9月,肖华调任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鲁西军区政治委员由苏振华接任。

 

 

 

1940年4月15日,鲁西行政主任公署在东平县戴庙成立,肖华任主任,段君毅任副主任,刘铁之任秘书长,杨勇、祝璧臣、杨静斋等15人为委员。下设泰西专署,张耀南任专员;运东专署,夏振秋任专员;运西专署,杨勇兼任专员;鲁西北专署,王笑一任专员。9月,段君毅接替肖华任鲁西行政主任公署主任。

 

 

 

10月下旬,根据中央军委和集总指示,鲁西地区的三四三旅运河支队和晋西独立支队整编为一一五师教导第三旅仍兼鲁西军区,杨勇任旅长,苏振华任政委,王秉璋任副旅长,何德全任参谋长,曾思玉任政治部主任。三四三旅番号同时撤销。

 

 

 

冀鲁豫区党委、军区、行署建立

 

 

 

1939年2月中旬,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奉命率旅直属队工兵排、炮兵排和部分干部,由山西省高平地区出发,到达直南、豫北地区。3月9日,同早已活动在直南地区的三四四旅独立团、特务团及八路军游击队第二支队等在濮阳县井店会合,整编为冀鲁豫支队,杨得志任司令员,崔田民任行动委员会书记兼政治部主任。

 

 

 

1940年3月底,中共北方局决定,由王从吾、刘晏春、杨得志、崔田民、信锡华组成冀鲁豫区党委。4月18日,冀鲁豫区党委成立,王从吾任书记(未到职),信锡华任组织部长,刘晏春任宣传部长。4月30日,太南区党委书记张玺随三四四旅到达冀鲁豫,任区党委副书记,不久接任书记。区党委下属4个地委:一地委,郭超任书记;二地委,唐克威任书记;三地委,赵紫阳任书记;四地委,戴晓东任书记。日军五五大扫荡后,二、三地委合并,改称二地委,赵紫阳任书记;四地委改称三地委,领导成员未变。此时,冀鲁豫全区共辖15个县。

 

 

 

4月30日,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三四四旅、独立游击支队、华北抗日民军第一旅到达冀鲁豫地区,与冀鲁豫支队统一整编,仍称第二纵队,杨得志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卢绍武任参谋长,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唐亮任政治部副主任。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黄克诚兼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崔田民兼任政委。同时,为加强冀鲁豫地区党政军的统一领导,经中共北方局批准,由黄克诚、杨得志、张玺、崔田民、信锡华、晁哲甫、安法乾组成军政委员会,黄克诚、崔田民先后任书记。6月上旬,奉集总命令,黄克诚率三四四旅和新二旅五、六团南下华中地区。二纵队政治委员由崔田民接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由二纵队司令员杨得志兼任,

 

 

 

1941年1月15日,冀鲁豫区行政主任公署在内黄县张堌村成立,晁哲甫任主任,崔田民、贾心斋任副主任。行署下设3个专署:直南为第一专署,安法乾任专员;豫北为第二专署,杨锐任专员;鲁西南为第三专署(5月1日建立),刘齐滨任专员。

 

 

 

冀鲁豫、鲁西两区合并

 

 

 

1941年7月1日,根据中共北方局、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决定,冀鲁豫、鲁西两个区党委在观城县红庙(今属莘县)合并为冀鲁豫区党委。张霖之任书记,张玺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张承先任宣传部长。冀鲁豫、鲁西两个军区及其所属部队于6月13日就开始合并,合并后的冀鲁豫军区于7月7日正式成立。两军区所属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杨得志任第二纵队司令员,杨勇任纵队副司令员,崔田民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苏振华任纵队政委兼冀鲁豫军区政委,卢绍武任纵队参谋长兼军区参谋长,唐亮任纵队政治部主任兼军区政治部主任。9月初,各界代表开会选举出两区合并后新的冀鲁豫行署领导成员,晁哲甫任行署主任,段君毅、贾心斋任副主任。9月中旬,两区群众团体合并。合并后的区党委受北方局领导,军区、二纵归第十八集团军总部指挥(同时受第一一五师指挥),行署隶属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两区合并后,原鲁西区的第一、二、三、四地委不变,原冀鲁豫区的第一、二、三地委分别改为第五、六、七地委。区党委领导7个地委、1个工委和1个实验县委,依次为泰西(一)地委,书记为袁振;运西(二)地委,书记为万里;鲁西北(三)地委,书记为许梦侠;运东(四)地委,书记为彭天琦;直南(五)地委,书记为郭超;豫北(六)地委,书记为赵紫阳;鲁西南(七)地委,书记为戴晓东;巨(野)南工委、昆山实验县委。泰西(一)地委领导5个县委,3个县工委;运西(二)地委领导5个县委,3个县工委;鲁西北(三)地委领导6个县委,2个县工委;运东(四)地委领导6个县委,2个县工委;直南(五)地委领导5个县委;豫北(六)地委领导5个县委,1个县工委;鲁西南(七)地委领导5个县委,1个县工委。军分区、专署的序列与地委相同,第一至七军分区司令员依次为:刘贤权、周桂生、刘汉、刘致远、朱程、唐哲明、张耀汉;政委依次为:李冠元、关盛志、张希才、石新安、王风梧、裴志耕、张应魁。第一至七专署专员依次为:张耀南、邹鲁风、周持衡、夏振秋、安法乾、杨锐、刘齐滨。湖西地委在冀鲁豫、鲁西两区合并时,从鲁西区党委划归山东分局直接领导。

 

 

 

1941年8月24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调整行政区划,对所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区的22个专署,不以地区命名,而以序号命名。从此,冀鲁豫边区第一至七专署改称晋冀鲁豫边区第十六至二十二专署(地委、军分区名称不变)。

 

 

 

从1941年12月至1942年6月,冀鲁豫边区进行了两次精兵简政。在1942年6月进行的第二次精兵简政中,取消了八路军第二纵队番号,各种武装力量由冀鲁豫军区统一领导,杨得志任军区司令员,杨勇任副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阎揆要任参谋长,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唐亮任政治部副主任,傅家选任后勤部部长,韩明任后勤部政委。

 

 

 

1942年9月中旬,刘少奇由山东分局返回延安途中,到达冀鲁豫边区中心区的观城县红庙,对冀鲁豫边区作出重要指示。10月20日,中共北方局对冀鲁豫边区工作发出指示,指出,根据地未能在顺利时期得到应有发展,主要是某些领导人对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并决定,调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将湖西地区划归冀鲁豫区。

 

 

 

1942年12月,冀鲁豫全区实行第三次精兵简政。精简后的边区领导机构成员是:黄敬任区党委书记,张霖之任组织部长,张承先任宣传部长,刘晏春任民运部长;晁哲甫任行署主任,徐达本、贾心斋任副主任;杨得志任军区司令员,黄敬兼任政治委员,杨勇任副司令员,苏振华任副政治委员,阎揆要任参谋长,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傅家选任后勤部部长,韩明任后勤部政治委员。同时,对军分区进行了调整,主力军同军分区合并,原第一、四军分区合并为第一军分区,刘致远任司令员;教三旅与原第二军分区合并为第二军分区,曾思玉任司令员;回民支队与第三军分区合并为第三军分区,马本斋任司令员;南进支队与原第五、六军分区合并为第四军分区,赵承金任司令员;教七旅与原第七军分区合并为第五军分区,昌炳桂任司令员(后由朱程继任);教四旅与原湖西军分区合并为第六军分区,邓克明任司令员(后由王秉璋继任)。军分区和县、区基干部队政治委员原则上由地、县、区委书记兼任。石新安任一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段君毅任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刘星任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不久调五地委任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张玺任四地委书记兼军分区第二政委,张国华任军分区政委兼地委第二书记;张承先任五地委书记;唐亮任六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后由潘复生继任)。张耀南任第十六专署专员,邹鲁风任第十七专署专员,周持衡任第十八专署专员,罗士高任第十九专署专员,袁复荣任第二十专署专员,郭影秋任第二十一专署专员。全边区党政军民均统一于区党委领导之下,适应了新的斗争形势的需要。

 

 

 

1943年1月初,水东地区划归冀鲁豫边区,唐克威任水东地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27日,日伪军1000余人扫荡水东地区,唐克威在率部突围中殉国。3月,李中一调水东地区继任地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

 

 

 

1943年7月1日,奉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命令,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划归冀南军区,与冀南根据地的卫东、清平等县合组冀南第七军分区。

 

 

 

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成立

 

 

 

1943年11月,为加强对冀鲁豫与冀南两区的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冀鲁豫分局,任命黄敬为书记,宋任穷为组织部长,李菁玉为宣传部长,张霖之为民运部长兼组织部副部长,张玺为秘书长。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通称平原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