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概况

2012/08/29  浏览量:     

阳谷概况

阳谷县地处山东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黄河之北,东临大运河,南接河南省。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9’-116°06′、北纬35°55′-36°19′,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39公里,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县境北接东昌府区,东邻东阿县,西邻莘县,南与河南省台前县、范县接壤,东南部隔黄河同东平县相望。县委县政府驻阳谷镇,北偏东至聊城市驻地45公里,东北至省会济南市150公里。有少数民族27个,3080人。

地理位置

阳谷县地处黄河泛滥平原,平均海拔高度为39.62米,最高点在县西南的金斗营乡子路堤,海拔高程为44.75米,最低点县东北部七级镇郝林村,海拔高程为34.5米,最大高低差10.25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倾,平均坡降为1/6000—1/7000之间。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在境内泛滥,改道,冲决,泥沙淤积,逐渐形成了微度起伏的缓岗、缓平坡地、浅平洼地三种微地貌类型相间的现代平原地形,三种微地貌类型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49.3%、40.9%、9.8%。 土壤:县内土壤共有潮土、盐土、风沙土3个土类,褐土化潮土、潮土、盐化潮土、潮盐4个亚类,86个土种。潮土占土地总面积的68.5%,盐土、风沙土占1.5%。

历史沿革

春秋时为齐国柯邑。秦置东阿县,治所在今县东境阿城镇,属东郡。西汉东阿县仍属东郡,为都尉治所。东汉因之。三国魏、西晋属济北国。西晋末县废,北魏复置东阿县,属济北郡。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析东阿县置阳谷县,隶属济州。;取东阿县界阳谷亭为名。大业三年(607)属济北郡。

唐初属河南道济州。唐天宝十三年(754)改属河南道郓州。五代时仍属郓州。宋景德三年(1006年)阳谷县徙治于孟店(今阳谷镇),属京东西路东平府。金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元属山东东平路。明属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东平州。

清初改属山东省兖州府。雍正八年(1730)改属东平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复属兖州府。

1913年属山东省济西道。1914年改属东临道。1927年废道级建制,直属山东省。

1937年属山东省第六区。1939年9月成立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属鲁西北行政委员会。1940年,改属鲁西行署第四专署。1941年7月,属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同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重新调整区划,改属第十九专署。1942年12月,改属第一专署。1947年9月,改属第九专署。

1949年8月,改属平原省聊城专署。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聊城专区。1958年12月15日,阳谷县建制撤销,并入寿张县;1961年7月1日,恢复阳谷县,均仍属聊城专区。

1967年专区改称地区,阳谷县改属聊城地区。1998年3月,聊城地区改为地级聊城市,阳谷县改属聊城市。

1995年6月20日,撤销阳谷县石佛乡、定水乡、阎楼乡,设立石佛镇、定水镇、阎楼镇。调整后,阳谷县辖:阳谷镇、定水镇、寿张镇、七级镇、石佛镇、张秋镇、阿城镇、杨庄乡、高庙王乡、金斗营乡、十五里元乡、郭店屯乡、石门宋乡、范海乡、西湖乡、李台乡、四棚乡、大布乡、翟庄乡。

1996年10月31日,撤销阳谷县范海乡,设立范海镇(鲁政函民[1996]47号)。

1998年7月28日,撤销阳谷县十五里园乡、李台乡,分别设立十五里园镇、李台镇(鲁政函民字[1998]16号)。

2000年6月13日,阳谷县撤销四棚乡,设立四棚镇(鲁政函民字[2000]45号)。

2000年,阳谷县辖13个镇、8个乡。总人口722863人,各乡镇人口: 阳谷镇 81841、阎楼镇 47966、范海镇 31624、阿城镇 29571、七级镇 36999、安乐镇 35857、定水镇 27024、石佛镇 34241、李台镇 33326、寿张镇 31254、四棚镇 35935、十五里园镇 43522、张秋镇 44962、石门宋乡 27798、郭店屯乡 28182、杨庄乡 15614、大布乡 28582、翟庄乡 15580、西湖乡 30270、高庙王乡 36480、金斗营乡 2623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阳谷县辖11个镇、5个乡。

2004年,撤销阳谷镇,设立 侨润街道办事处、博济桥街道办事、狮子楼街道办事处。3个街道办事处。5月31日3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2010年9月6日,郭屯举行撤乡设镇揭牌仪式。

2012年:阳谷现辖12镇3乡3个办事处,80.43万人口,100万亩耕地,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古京杭运河在境内逶迤穿行30余公里,留下了大量遗址遗迹,厚重的运河文化,铸就了阳谷500多年的商业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