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河名城——临清

2012/08/29  浏览量:     

中国运河名城——临清

临清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漳卫河与古运河交汇处,与河北省隔河相望,是山东西进、晋冀东出的重要门户,是京九铁路自北向南进入山东省的第一站,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从市区穿过。全市版图面积950平方公里,总人口73.6万,城市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万。现辖9镇、3乡、4个街道办事处,600个村居。

临清历史悠久,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汉初年即以清渊之名设县制,后赵建平元年(公元330年)因临清河而改称临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明清时期,临清凭借大运河漕运兴盛而迅速崛起,经济发达,文化繁盛,成为当时中国30个大城市之一,是重要的商贸流通中心、税收中心、最大的贡砖烧造中心和中国北方曲艺的发祥地,素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美誉。

临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运河文化积淀尤为丰厚。境内拥有名胜古迹70余处,其中运河钞关、舍利宝塔、清真寺、鳌头矶等2组11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清钞关作为中国税收机构的唯一典型遗存,是研究明清经济生活、运河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及中国税务史的宝贵实证资料;舍利宝塔与通州的燃灯塔、杭州的六和塔、镇江的文峰塔并称为“运河四大名塔”;临清清真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有“江北五大寺之一”的美誉;鳌头矶为运河岸边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以临清贡砖建造的北京故宫、天坛、清东西陵等古建筑,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临清名人辈出,唐代音乐家吕才、明代著名诗人谢榛、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学界泰斗季羡林、著名画家张彦青等,都是临清人民的杰出代表。临清的饮食文化别具风格,风味独特,以临清汤为代表的传统小吃更是融汇南北,花样繁多,远近闻名。始建于清乾隆57年的济美酱园,与北京“六必居”、保定“槐茂”、济宁“玉堂”并称江北“四大酱园”。临清还是武训兴学所在地、山东快书诞生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是著名的京剧之乡、轴承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和酱菜之乡。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临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建设运河名城构建和谐临清实现新跨越”的总体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加快建设经济文化旅游强市,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全市上下呈现出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多项工作跨入了全国、全省先进行列。近年来,我市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市)”、“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山东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市)”等数十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临清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历史上曾是著名的手工业城市。近年来通过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正日益构筑起既有龙头又有群体的工业发展新优势。目前,我市已经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结构较为合理的工业体系,形成了造纸及纸制品、铜加工、棉纺织、轴承、汽车及工程机械、特钢及钢铁加工、农机制造、食品及医药等八大特色产业和一批名牌拳头产品。中冶纸业银河有限公司已跨入全国同行业经济效益前十强,山东奥博特铜铝业有限公司成为山东省最大铜管材加工企业,三和纺织集团进入全国色织布行业前三强,蜡印布生产规模世界第一。深入推进“二次创业”,民营经济已经支撑起临清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形成了以轴承加工、棉纺织、农机制造三大产业为主,电机、木材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轴承加工业成为“山东省十大工业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效果明显。全市拥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5个,聊城市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4个,省著名商标9个,省名牌产品15个,国家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国家级火炬产业基地2个。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轴承之乡”、“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山东省纸及纸制品生产基地”、“中国棉纺织蜡染名城”。

临清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盛产棉花、小麦、玉米、蔬菜、果品、油料、水产品和畜产品,是国家优质棉、出口棉和商品粮基地,也是山东省主要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临清物产丰饶,临清狮猫、鲁西黄牛、小尾寒羊等都是驰名中外的名产。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以蔬菜、林果、畜牧、水产为主的四大特色产业,建成了一批大型蔬菜瓜果基地和规模养殖小区。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突出抓好基础设施、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新型住宅三个重点,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通油路、通客车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临清经商传统悠久,商业氛围浓厚。近年来,通过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兴办专业批发市场,大力招商引资,临清已经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被评为“中国商贸名城”。全市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到10处,档次明显提高,功能日臻完善。烟店轴承市场被评为首届山东省十大工业品交易市场。烟店(轴承)商贸物流园区被命名为省级服务业重点园区。上海华联、济南银座、聊城百大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临清。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快速成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顺利实施,全市共建成标准化农家店211家。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舍利塔等3处景点进入了省、市旅游“一卡通”。旅游接待档次进一步提升,四星级标准的清真文化主题饭店——三和宾舍已投入试运营。成功举办了全国京剧票友艺术节、全国山东快书大赛等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07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京剧艺术之乡”,被北京京剧院、梅兰芳基金会授予“梅兰芳教育基地”荣誉称号。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京剧艺术之乡”称号。临清贡砖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架鼓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举办了中国运河名城(临清)美食文化节、第六届(临清)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中原经济区第十九届市长联席会,进一步扩大了临清运河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临清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冀鲁豫三省接壤地带,西依晋冀能源基地,是西部煤碳外运的交通要道;东靠沿海开放之滨,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地带;北连京津都市圈,是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南望中原腹地,是周边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京九铁路及7条省级干线公路贯穿全市,京福高速、青银高速、济聊馆高速毗邻临清,交通十分便利,1.5小时可到济南,4小时可达北京、天津、青岛港口。城区大部分区域实现了集中供热。近年来,我们以打造中国运河名城品牌为目标,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突出文化特色,建设魅力临清,初步形成了“绿脉、秀水、名城、商埠”的城市风貌。城区“九纵九横”的路网格局基本形成。以运河文化广场、临清剧院为辐射点规划建设的运河博物馆、城市建设展览馆等“运河文化中心”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展示和传播临清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临清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统领发展全局的总抓手,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积极转变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成功走开了依托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招商,突出重点地区招商和以商招商的新路子。以机电、纺织、轻工等产品为主导,出口贸易区域涉及亚、非、欧、美四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和纺织、中冶银河等一批出口大户发展势头强劲,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档次日益提高。

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坚持高度关注民生,努力构建和谐临清。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各级规范化学校达到69处,连续四次荣获聊城市教育综合督导工作一等奖。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开。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被命名为“山东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做到了全市1.5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在聊城市率先建立了五保对象财政供养体制。开工建设了老赵庄、魏湾2处中心敬老院。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全面启动。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成功创建为聊城市唯一的“省级文明县(市)”。全面落实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在治安防范工作中,创造了治安保险新机制,在全国得到推广。近年来,我市相继荣获“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县(市)”、“平安山东建设模范县(市)”、“山东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