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新貌

2012/08/27  浏览量:     

聊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1998年前为地区)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2.6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905.1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0.74亿元增加到96.5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74元增加到7735元,分别是1978年的151倍、130倍和105倍。按改革开放历程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聊城在全国率先实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冲破“以粮为纲”的单一种植模式,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这一时期,全区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到1984年,棉田面积突破性地发展到历史最高峰,棉花产量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全区8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棉和出口棉基地。同时,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农民口粮实现了由粗粮为主型向细粮为主型的转变,粮食生产由多年净调入变为净调出。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全国是25.8%,聊城是44.6%,成为闻名全国的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第二阶段:(1985年到1991年)

这一阶段改革的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经济发展开始从以单纯的粮棉种植业为主转向以多种经营和乡村企业为主。农业方面,深入进行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双层经营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改革,开始了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乡镇企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党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以城市经济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在我市全面展开,先后进行了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中心的改革,实行了以承包经营为主的经济责任制,1988年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这个时期,加快全区工业发展才是摆脱经济欠发达状态的根本出路的认识开始确立。

第三阶段:(1992年到1997年)

这一阶段,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全面进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也是聊城抢抓机遇,打好基础,加快发展的时期。集中力量实施了“三个十大工程”,即“兴聊十大工程”、“十大技改工程”和“十大农产品基地开发工程”。农村改革发展方面,主要是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经营,确定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两步走战略。城市改革发展方面,以推行股份合作制特别是实行出售改制为主要形式、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企业改革进入了高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济南至聊城光缆通信工程、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等“兴聊十大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使聊城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形成了东西南北贯通的“黄金大十字”,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为聊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第四阶段:(1998年到2001年)

这一阶段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不断深化市场取向的各项改革,发展活力显著增强。1997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市,分别设立地级聊城市和聊城市东昌府区。聊城以此为契机,加大了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力度。1999年,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历史性突破,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增幅分居全省第一、二、三、四位。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建设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为目标,下大力改善基础条件,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了全市内的半小时经济圈。引来了东阿矿泉水,开发建设了湖滨公园。立足于水的优势,着力打造“江北水城”品牌,并在国家工商部门注册,“江北水城”框架基本形成。

第五阶段:(2002年至2006年)

在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跨越发展实现率先崛起,团结实干建设强市名城”的口号。按照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随后完善提出了“一二三四六”奋斗目标、思路和工作重点。2004年到2006年,连续降低农业税,直至全面取消,彻底减轻了农民负担,极大地调动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始终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工业带动战略”。确立了建设卓越秀美“江北水城”的战略定位,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城市靓点工程,城市建设迈出关键的历史性一步。自2002年以来,每年举办“江北水城旅游节”和“水城之秋观光周”,打响了“江北水城”品牌,扩大了江北水城在全国全省的影响力。

第六阶段:(2007年至今)

2007年4月,聊城市第十一次党的代表大会提出了“加快建设强市名城实现新跨越”的奋斗目标。随后又进一步提出坚持“抓二带一促三与抓三带一促二”相结合,推进三次产业互动协调发展,坚持“四市方针(三农稳市、工业强市、三产活市、城建靓市)”等一系列工作思路,积极打造“一五二”产业基地。同时确立了“生态是借贷而不是继承”、“多做雪中送炭的事”、“GDP增长不等于财富积累”的新理念,2008年下发了《中共聊城市委 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市的意见》,更加注重了生态文明建设。全市生产总值在2007年首次登上千亿台阶的基础上,2011年实现1905.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9%。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3.7:56.9:29.4调整为12.8:57.0:30.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0.1和0.8个百分点。2012年2月,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又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全面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创造聊城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奋斗目标。明确了融入全省发展格局的城市总体定位,即以建设济南西花园和山东“东引西拓”桥头堡为目标,努力把聊城建设成为山东西部的生态化工业城市、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