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革命老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12/08/27  浏览量:     

中共阳谷县委党史研究室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阳谷县地处山东省西部,聊城市南端,东临大运河,南接河南省,现辖12个镇、3个乡和3个街道,共有行政村853个,总人口81.25万,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在革命战争年代阳谷县做出突出贡献

阳谷县属于典型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在全市及全省党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战争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以来,作为冀鲁豫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谷县为抗战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极大贡献。

阳谷县登记在册革命烈士共有1888人,其中党员187人,团员17人。县、团级和荣立二等功以上的著名烈士30人,营级以下1858人。其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7)牺牲6人,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牺牲157人,解放战争时期(1946.7-1949.9)牺牲966人,建国后牺牲152人(其中含抗美援朝牺牲的14人,对越自卫反击战牺牲的7人),牺牲时间不明的251人,为国捐躯的民兵、民工56人。而受战乱导致的人口流动、档案保存等因素的影响,相当数量的阳谷籍烈士则无法统计入册。

1926年冬成立的中共九都杨支部,是鲁西第一个基层党组织。1927年夏天爆发的农民围城抗捐斗争,参加者达10万多人。1928年1月爆发的坡里暴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省较早的农民反抗活动,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在鲁西乃至山东省影响甚远,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奋勇抗敌,先后歼灭日伪军六七千人。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在支援刘邓大军进行内线作战、协助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天险转入外线作战、保障陈粟野战军外线作战、迎送东北野战军(四野)南下渡江作战等重大战役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时间,全县共参军1万多人,出动支前民工1万多人次,担架1500余副,大车数百辆,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改革开放以来阳谷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阳谷县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增长,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8.9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4亿元,可用财力达到16.6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8.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9.9亿元。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县上下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开展 “争先进位年”活动为契机,全力加快“经济强县、文化强县”建设,全县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一季度,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3.63亿元,增长13.2%,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25亿元、31.53亿元和7.85亿元,增长4.5%、15.2%和10.6%。

1、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坚持把优化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努力提升存量、扩张总量、塑造特色,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比重达到了9.7:72.3:18。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阳谷县目前已经形成铜及铜制品加工、机械制造、塑料化工、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利税64.3亿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塑料管材、汽车坐垫等一批新兴产业群体不断壮大,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全年实现民营经济税收6.3亿元。

园区经济蓬勃发展。我县工业园区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山东阳谷祥光经济开发区,四年累计完成投资2.82亿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已形成四纵四横的道路框架。入园企业达到115家,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3亿元,利税45亿元。

农业效益不断提高。2011年,实现增加值32.3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6万亩,标准化现代养殖场达到135处,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19个。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凤祥集团、六和鲁信食品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机械化进程明显加快,免耕播种面积达到33万亩。阳谷县先后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测土配方施肥重点推广试点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奶牛产业项目县、保护性耕作先进县。

服务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我县被评为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县。2011年,实现增加值50.5亿元,提供税收占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44.1%。相继实施了狮子楼旅游区二期、紫石街开发、蚩尤陵一期等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加快发展旅游业,景阳冈·狮子楼景区顺利通过国家4A级验收,阎庄民俗村被评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金融保险业稳健运行,引进了齐鲁银行和村镇银行,成立了荡宇担保公司,金融保险企业达到24家。

2、加大优质高效投入,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24亿元。共实施重点项目136个,完成投资210.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15个,完成投资177.3亿元,祥光铜业年产40万吨阴极铜、电缆集团超高压电缆和高压交联电缆、三山集团特钢等重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完成重点基础设施项目21个,累计投资33.3亿元,实施了电网改造、骨干道路建设等一大批项目,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共争取上级各类资金23.6亿元,其中无偿资金21.8亿元,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小学校舍改造、农村公路建设等一批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扩大内需项目。

3、统筹抓好城乡建设,全县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坚持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齐头并进,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功能明显增强,发展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编制完成了北部中心区、老城区、工业园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供热、排水、燃气等专项规划,规划覆盖率达到92.9%。实施了集中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一大批城建重点工程,改造了斜店渠、西城渠、南环渠、聊阳渠。实施了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公共绿地面积90万平方米,路灯亮化路段90%以上,城区日保洁面积280万平方米,各类广场和植物园12处。积极推进村镇建设,以乡镇驻地为龙头,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40个。

4、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活力日益凸显。市场取向改革进一步深化,土地转让、政府采购、重大工程建设全部实行了招拍挂、招投标制度。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省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通过验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圆满完成。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四年共引进资金10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444万美元。香港盛富集团、新华锦集团、济钢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来我县投资兴业。“祥光”牌阴极铜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伦敦金属交易所成功注册。阳谷县被确定为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进一步加快了对外贸易步伐。2011年共完成进出口总额26亿美元,其中出口1.9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居全市首位。祥光铜业境外矿山资源开发全面启动。

5、高度注重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险种全部启动;我县被纳入2011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试点,适龄人员参保率达到96.4%;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大力开展贫困学生救助、孤儿救助、残疾人救助,基本实现了弱势群体救助的全覆盖。新建乡镇中心敬老院7处,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村村通自来水率达到66%。在全市率先实现100%行政村通公路、100%行政村通客车、100%乡镇有农村客运站、100%乡镇城乡公交一体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03%,累计为农民报销医疗费用2.92亿元。

6、统筹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强县建设扎实推进。围绕打造“东夷之都、千年古城、武松故乡”三大文化品牌,深入研究开发传统文化,相继举办了“蚩尤文化研讨会”、“水浒文化暨水浒区域经济研讨会”、“千年古城·水浒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对蚩尤陵、千年古城进行科学规划与开发,实现了文化研究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变。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建成乡镇文化中心站15个、村级文化大院700余个、农家书屋277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体育事业全面发展,阳谷县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地掷球协会命名为“国家地掷球训练基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1‰以内。平安阳谷建设扎实推进,防控体系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阳谷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提升农业,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业基地、创建农业品牌、开拓农业市场,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向纵深发展,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1、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振兴新农村经济。实施农业产业调整振兴计划是市委、市政府一项重要决策,我县积极贯彻落实,2011年大力实施了 “2315”工程,即:新建扩建20个农产品基地、建设30个农业项目、培育10个农业品牌、新增5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为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我县加大财政投入,出资100万元设立了奖补基金,并将农业产业调整振兴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体系。2011年“2315”工程超额完成,实现农业增加值32.62亿元,比上年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7600.47元,比上年增加21.17%。为促进产业振兴工作圆满收官,2012年我县制定了“四个一”工程,即新建、扩建农业生产基地100个,新增农业投资10亿元以上,新建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以上,新增以“三品”品牌为主的农业品牌10个以上。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扎实有序地实施中。

2、实施农业科技带动,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在省、市党委政府和上级农业部门大力扶持下,测土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现代农业、粮食高产创建和农村沼气等一大批农业项目相继落户我县,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推广了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统防统治、“一喷三防”、秸秆还田、机收机种和优质良种等现代农业生产配套技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农业科技到位率达95%,在增产中的贡献率达68%。2011年全县共完成小麦播种面积81.86万亩,玉米播种面积67.2万亩,粮食总产量由2003年的35.85万吨连年增产至2011年的69.96万吨,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九连增”。全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1030.2公斤,首次实现了吨粮。省委、省政府授予我县“山东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

3、畜牧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全县猪、牛、羊、家禽出栏量分别达到73.79万头、2.23万头、38.75万只、6748.22万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7.22万吨、9.91万吨、5.39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8亿元,人均畜牧业收入1100元。

4、多种经营稳步发展。全县瓜菜年播种面积达到61万亩,冬暖式大棚达到11万亩,大拱棚14万亩,中小拱棚16万亩,露地蔬菜20万亩,瓜菜总产180多万吨,产值达到18亿元。我县是全省最大的西葫芦生产基地,被誉为“鲁西优质西葫芦之乡”。为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全县建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10余处,其中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蔬菜市场达到3处,过亿元的1处。

5、标准农业进展迅速。着力培育发展标准农业,有力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全县共制订实施农业标准15项,各种技术规范32项,覆盖了主导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2011年全县已申报通过无公害农产品6个,包括20万亩小麦和玉米、2000亩芸豆、500亩葡萄、150亩鲤鱼;绿色食品5个,包括8000亩西红柿、11600亩菠菜、8400亩大蒜、9470亩西葫芦,年增收益1.2亿元。目前全县累计认证“三品”28个。

6、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入推进。目前,全县拥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家,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