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经济开发区革命老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12/08/27  浏览量:     

中共聊城市委经济开发区工委党史办公室

一、聊城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聊城经济开发区位于聊城市区东侧,北依济聊馆高速公路,西邻京九铁路,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是聊城市对外开放的特区和窗口。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1995年10月正式启动,200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辖7个乡(镇、街道),299个行政村,面积389.4平方公里,区域人口23.4万人。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科学发展园区、对外开放先进园区、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通过了ISO9000、ISO14000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境内韩集乡、广平乡属老区乡镇。

聊城经济开发区伴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成立以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方针,以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标准一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十几年来,开发区从零起步,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生产条件较落后的村庄和田野上逐步建成了一片现代化的工业新城、生态新区。建区以来,开发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近300亿元,在40平方公里范围内路、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达到了九通一平的标准。

近年来,聊城经济开发区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两城一河”发展战略,围绕“一五二”产业基地,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不断加大投入,全面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壮大区域经济,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开发区按照“科学谋划、园区引领、产业支撑、龙头带动”的工作思路,以建设“工业新城·生态新区”为目标,精心打造“一区七园”产业经济新格局。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增长20%;境内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双双突破10亿元,达到10.89亿元和10.14亿元,分别增长47.89%和46.45%;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3亿元,增长48.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亿元,利税18亿元,利润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37%、50.45%和55.5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亿元,同比增长31.2%;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514元。

聊城经济开发区城中村改造及农村新居建设全面推进以来,积极作为,多方筹措资金,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全面改善了城区群众居住条件。单光屯居住区和李太屯社区,是城中村改造重点项目。单光屯居住区是城中村改造规模最大的在建小区,总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500亩,分为城中村改造项目及商业开发项目。城中村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总占地510亩,共安置9个村庄。其中,一期工程于2009年10月开工建设,39栋1278套共17万平方米,已全部入住;二期于2010年开工建设,23栋520套共8万平方米 ,也已全部入住,完成了基础设施配套;三期于2010年10月开工建设,17栋约22万平方米,全部为小高层和高层建筑,主体已完工,计划于2012年交付使用;四期与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合作,采取BT模式,建设13栋约13万平方米,已于2011年10月开工,计划2013年交付使用。商业开发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总占地990亩,建设住宅9000套。整个社区项目建成后可居住5万人,成为集居住、教育、商业、办公为一体的大型社区。李太屯居住区项目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440亩。其中,城中村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20亩,一期工程8栋高层住宅共10万平方米,已开工建设,计划2013年6月底前交付使用。

扎实推进农村新居建设。蒋官屯小城镇开发项目是开发区农村新居建设的示范项目,占地2.68平方公里,总投资60亿元,定位为生态、宜居、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江北水镇”。2011年启动了安置区建设工程,占地550亩,投资37亿元,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可安置14个行政村,1.5万人。和谐社区是北城办事处第一个“合村并点、建设农村新居”的示范性小区。小区共安置东顾村、崔庄村、谢庙村、辛庄村四个村庄,占地60亩,可腾空土地386.27亩,该小区建成后可容纳人口近1800人。许营镇已启动东方社区一期工程建设,共9栋楼约4万平方米 ,将安置4个村庄,已启动的1栋楼主体已完工。顾官屯镇因地制宜,采取“镇企共建”模式建设镇中心社区。项目预计投资8.2亿元,规划占地88.3公顷 ,总建筑面积78万㎡,设计安置人口1.9万人,共涉及23个行政村,合并后可节约用地5800亩。正在建设的一期工程占地235亩,计划投资1.6亿元,建设37栋楼, 1110套住房,建筑面积13.2万㎡,采用的建筑模式为“5+1”模式,设计建设71㎡、85㎡、91㎡、114㎡四个户型,能够满足各个群体的要求,建成后可安置人口4000多人。顾官屯镇祁庄社区项目规划安置704人,已启动6栋楼共260户,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 ,占地面积30亩,计划于2012年交付使用。广平乡西街城镇改造与小康路小城镇改造项目:西街城镇改造面积11000平方米,正在施工建设;广平小康路小城镇改造1600平方米 ,正在建设中。韩集乡大杨村2010年被列为省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村,中心社区共安置居民300户,一期150户,全部为二层楼房,二期150户也即将开工建设,整个项目计划于2013年底交付使用。韩集乡西集社区规划占地122亩,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 ,是集教育、娱乐、餐饮、集贸市场为一体的综合性新村,既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又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1、影响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聊城经济开发区在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为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目前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经济规模较小,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聊城经济开发区虽然近些年发展速度较快,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但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个数在全市来说占比还较小。二是产业结构层次还较低。辖区内的化工、机械和钢管加工产业目前还仍处于产业链条的中低端,缺乏高新的技术产业的研发设计链和销售服务增值链等高附加值环节,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三是产业集群化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聊城开发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但还缺少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大企业、大项目和高成长性的优势企业,企业布局较为分散,聚集程度不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密度不高,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一是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缓慢。税费改革后,多数农业村庄断了经济来源,村集体经济无积累,超过半数村庄存在负债现象。村民除种地外,以打零工为主,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二是农民素质偏低、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者以老人或儿童居多,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村民集体观念淡薄,重私利,损人利己现象经常发生,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因此培养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三是农村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产生活环境很差。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四是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新农村建设任务相当艰巨。

3、开发区已经开发修建的革命遗址和纪念馆有位于韩集乡的“六·二七”纪念园、运东地委革命纪念园、茌南“六·二七”小学,需要开发修建的革命遗址或纪念馆有张家楼抗日遗址,北杨集革命烈士亭。(见附表)

三、意见和建议

一是要为开发区发展创造更加宽松开放的环境。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特区,要赋予开发区更多的管理权限,减少审批流程,加快项目推进进度,要进一步改善服务软环境,提升服务档次与水平。

二是要积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选择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并使产业链条逐步向研发环节延伸,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三是要打响聊城 “老区”、“红区”这一历史牌子。聊城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要打响这个牌子,提升聊城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聊城的吸引力,为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已经开发修建及未开发修建的革命遗址统计表

县市区名称

 

聊城经济开发区

 

已经开发修建的革命遗址、纪念馆

 

1、“六.二七”纪念园

 

2、运东地委革命纪念馆

 

 

未开发、需开发修建的革命遗址、纪念馆

 

1、张家楼抗日遗址

 

2、北杨集烈土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