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县革命老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12/08/27  浏览量:     

中共东阿县委党史研究室

按照省老促会《通知》精神和市老促会要求,我们对东阿县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的主要贡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同时还对乡村干群对今后老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分类归纳。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东阿县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东阿县位于山东省西部,黄河西岸,隶属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聊城市。全县辖1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工业园,507个行政村,总面积729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境内交通便利,国道105线、省道齐南路、聊位路、泰临路横贯南北。建有农村书屋的村有155个,革命老区乡镇有高集镇、牛店镇和刘集镇。

(一)东阿县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的主要贡献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东阿人民英勇顽强、百折不挠,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早在1933年9月,东阿县就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姜楼高小党支部。1936年2月,中共东阿县委在西程铺村成立,随后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党、政、军、群组织网络。

抗日战争时期,东阿作为运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委、行署、军分区的常驻之地。全县人民在党组织和抗日政府领导下,积极为八路军送情报,做向导,站岗放哨,捐献粮草,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抗日工作人员及部队伤病员。刘集区万庄村藏爱民(女),曾掩护过大批党政工作人员和伤病员,被誉为子弟兵的好母亲。全县各村均成立青抗先、自卫队、模范班等抗日组织,破袭敌公路、电线,配合抗日部队打击敌人。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冀鲁豫解放区一部分的东阿县,已成为战争的大后方,东阿县党和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广泛发动群众支援战争,为解放全中国贡献了力量。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东阿县选送水兵25人,船工130人,100只木船,496副担架计2000余人,民夫近万人,沿黄河八十里之内的物质、民工,统归黄河指挥部调遣。全县组织1241人的担架队随军南下,运送粮草、弹药,抢救伤员,参加多次战斗及淮海战役,踏遍4省30余县,行程近2000公里,多次受到嘉奖。1947年9月18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以“随刘邓大军南渡中的东阿担架队”为题,报道了其模范事迹。1948年8月,为支援济南战役,全县出民工1.5万人,担架302副,大车575辆,牲口3597头。全面内战爆发后,东阿县掀起大参军热潮,妻送夫,父送子,父子叔侄、老师学生同时报名争相参军的动人场面不断出现,仅大店一个村就有156人参军。 根据上级指示,东阿县委先后4次抽调200余名干部南下北上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东阿县出动民工16.33万人次,民兵1.19万人次,组织担架队20次,出大车1.09万辆次,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改革开放以来东阿县发生的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东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破解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推广了优质专用小麦。林木面积发展到5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7.1%,林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把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通过外出打工、经商、办企业等,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畜牧业规模化养殖不断扩大,全县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发展到300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其中“村村通公路”工程共建设乡村公路1600余公里,公路密度居全市第一位。

二是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产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24户,实现销售收入104亿元、利税13.6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8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2家。以钢球、阿胶、木材加工、棉纺为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快速兴起,全县民营经济发展到1110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8%。实施“大开放、大招商、促进大发展”战略,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5.6亿元。

三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精心培育智慧文化、梵呗文化、养生文化、吉祥文化四个品牌,基本形成了以鱼山曹植墓景区、阿胶工业旅游线、洛神湖景区为中心的旅游格局。商贸物流发展势头良好,各种营销方式不断涌现,一批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相继建成。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重点的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取得新成效,城市商业加快向农村延伸。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荣膺“中国喜鹊之乡”,洛神湖景区被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先后被授予“山东适宜人居环境奖”“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先进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先进县”“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等多项称号。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绩

我县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有了全面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推进。

1.以“富民”为主攻点,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增收为目的,从两个层面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个层面是发展具有东阿特色的主导产业,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了林业、畜牧、蔬菜、桑蚕等四大主导产业。特别是林业生产,全县用材林面积达到50多万亩,每亩年收入达到2000元,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而且使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其它生产活动;另一个层面是提高产业内部的科技含量,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建设有了突破。全县优质小麦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仅山农12一个品种就达到20万亩,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优质小麦推介会上被订购一空。

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农民工资性收入成为增收主渠道。通过本地企业转移一批,民营经济就业一批,发展劳务输出一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已发生根本转变,基本实现了“人人有活干”,劳务输出接近底限。根据调查计算,我县18-60岁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6.8万人,其中转移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61.6%,占总人口的43.2%,全县动态转移人员可达16.5万人。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收入,农民纯收入中非农产业的比重占到75%左右。

三是国家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政策性收入不断增长。积极落实“三补贴一减免”政策,连续四年向全县种粮农民发放粮食直补资金3406万元,连续三年发放动植物良种补贴935万元,连续两年发放农机补贴140万元。

2.以“利民”为切入点,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先后实施了涉及全县农村的“五大工程”,即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自来水、农村电网改造等。全县建设村村通公路突破1500公里,受益行政村和农村人口达到95%以上;通客车行政村达到545个,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客车; 65个村庄用上了自来水,受益人口4.5万人,还有60个村正在建设;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达到99.5%;有线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超过4万户,占总户数的52%。

二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突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共实施土地整理项目5个,争取土地整理专项资金1.6亿元,对低产田进行改造,对废弃地进行复垦,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生产条件。实施了郭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搞好农田灌排工程治理,全县机井保有量达到7900多眼,井灌面积达到58万亩,年平均引用黄河水1.4亿方,基本实现了“渠相连、井配套、旱能浇、涝能排”。实施了“两区一园”和“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基本竣工,蔬菜基地、人畜饮水和“一池三改”项目即将完工。

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困扰农村的一些难题逐步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阶段性建设圆满完成,对全县中小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实现了标准统一。医疗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先后建设了13处门诊和病房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0%。计划生育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出生率为3.53‰,稳定了低生育水平。现代流通方式逐渐向农村延伸,建立了东阿利群农资连锁企业和邮政“三农”服务站。全面开展治安联防保险工作,农村可防性案件大幅度降低,“平安农村”建设有了重大突破。

3.以“安民”为立足点,农村实现了和谐发展。

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打造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推行了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有332名,占总数的61.3%,村“两委”班子更加精干高效,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普遍推行了以“五项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管理制度,管理和服务进一步规范,村级工作“有章理事”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积极推进“联村自治”,目前全县共组建联村85个,涉及248个行政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4%。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全县2/3的乡镇党委和农村党支部达到了“五个好”的目标要求,铜城办事处耿庄村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是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大力开展了文明示范一条街、诚信守礼示范户、文化大院建设和创建“十星级文明户”的“三建一创”活动。组织开展“读书、健身、创业”活动,扶持各村完善了党员远程教育室、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农民夜校等“三室一校”。3个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8个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36个村被评为“县级文明村”。

三是农村弱势群体得到广泛救助。初步建立了覆盖特困家庭、贫困学生、失学女童、大病患者、残疾人、孤儿等弱势群体的救助体系。大力实施脱贫工程,几年来实施扶贫开发项目27个,6.3万人实现脱贫。正在改建或新建的农村敬老院6所,“五保”对象供养水平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一)当前东阿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东阿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经济总量较小,还没有摆脱在全省、全市的落后位置,发展速度不够快;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很重,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三是和谐社会建设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平安建设任重道远;四是机关效率还不高,依法行政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责任落实机制有待于完善,干部作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新农村建设总体上取得很大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典型村。但在认识观念和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基层和农民对如何建设新农村存在误区。一是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大拆大建,就是建楼房,而忽视了新农村建设就是农村全面发展。二是把新农村建设看成是国家的事。认为建设新农村是国家提出来的,国家要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等、靠、要”思想严重,而忽视了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自己。三是把新农村建设看得过于遥远。认为新农村建设高高在上,遥遥无期,只有钱多了才能搞,钱少就不能搞,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存在畏难发愁思想,观望等待。

2.新农村建设缺乏可行性规划。目前,全县还没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各村已经制定和正在制定的规划不到10%。从已制定的规划来看,规划质量不够高,许多规划没有结合村庄实际,没有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只是为规划而规划,缺乏可操作性。

3.村容村貌还需要加大整治力度。根据对新城办事处刘庄村和洼里村调查,空闲宅基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6.5%,并且集中在村庄中部及主要街道两侧。许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