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0 浏览量:
1943年,冀鲁豫边区是如何扭转困难局面的
1942年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一年,在敌祸、天灾交加之下,根据地日趋退缩。根据地的面积,1942年6月比1940年缩小了40%,且被敌军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六块;人口由350万人减少到200万人;经济上也十分困难。1942年底,这种困难局面达到顶点。
但是,仅仅经过了1943年一年的时间,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就改变了日益缩小的困难局面,根据地新扩大了9个县级政权,敌占区缩小了,新扩大的游击区就有5000多个村庄。经济上也克服了严重的困难局面,粮食自给有余,财政达到了基本平衡。
这样巨大的转变,是怎样发生的呢?
一、北方局和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冀鲁豫边区转变工作方针和策略
当此关键时刻,中央领导同志和北方局对冀鲁豫边区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其中,1942年6月北方局发出的《对目前冀鲁豫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冀鲁豫已进入空前艰苦的时期。……边区过去工作薄弱之处,是群众未曾很好地发动,而现在坚持根据地的基本条件,就是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
1942年9月刘少奇同志在路经冀鲁豫时也作了重要指示。他指出:对敌斗争要有战略眼光,不要轻易搞大兵团作战;对伪军要以政治瓦解和争取为主;他特别强调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和发动群众问题。
刘少奇和北方局的指示,为转变工作方针和策略指明了方向。
二、总结经验,转变方针、策略,高干会议统一干部思想
黄敬和区党委、军区领导张霖芝、杨德志、苏振华、张玺等同志,认真学习了中央和北方局的有关指示精神,从冀鲁豫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共同总结了冀鲁豫抗战以来的经验,并对转变工作方针和策略,扭转冀鲁豫根据地的困难局面,统一了意见。在这个基础上,召开了冀鲁豫边区高干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黄敬作了《边区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苏振华在会上作了《冀鲁豫区小部队建设问题》的报告。这二个报告将中央指示精神与冀鲁豫边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转变冀鲁豫边区的工作方针和策略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与会人员对上述二个报告进行了热烈而详细的讨论,在提高认识水平和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报告提出的新的工作方针和策略,达到了高度的共识,从而统一和提高了边区党的思想认识水平。
这次会议的主要解决了以下思想认识问题:
(一)巩固根据地的中心任务是发动群众。报告指出,“在根据地建设上,应改善民生,开展民主,发动群众斗争,并使基本群众在各阶层中取得优势”,“只有把群众从切身的斗争中逐步地提到民主斗争与抗日斗争中来,才能由下而上彻底改造政权,实行彻底的民主;才有可能发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并且只有在群众的斗争中才能不断地发展与巩固党。”报告严厉批评了轻视群众的观点,认为这是忘本的行为,“如不加以警惕,不仅使他们个人有变质蜕化的可能,而且也能使党死亡”。
报告提出,“发动群众因不同地区而不同。”在基本区,要开展民主民生斗争,发动群众,改造村政权,巩固根据地。发动群众时,要切实发扬民主,反对包办代替。在接敌区和边沿区,主要是团结对敌,减轻群众损失;在敌占区,斗争形式以“两面政策”为主。
(二)在对敌斗争中,要改变策略,实行敌进我进,实行分散的、隐蔽的游击战争;采取一切办法,加强地方武装。对敌占区,要派遣小部队活动,变其为游击区;对有大块根据地作依托的地区,要根据日、伪、顽“蚕食”我根据地的具体情况,对日军要敌进我进、避实击虚,对进犯的伪军可以比较集中的使用兵力予以打击,对顽军要采取相当规模的运动战,力求速战速决。同时,在军事组织上作相应的改变:取消旅的编制,统一于军分区;实行小团大连制或小团小连制,以适应高度分散的游击战争;同时,编几个精干团,用于必要时的机动战争。
报告还专门论述了对日、伪、顽、会门、土匪(五鬼)的策略。总的方针是利用矛盾,分化瓦解。其中:对日军总方针是用“敌进我进”的方法争取相持局面;对伪军主要从政治上瓦解,打击死心塌地的,争取中间的、动摇的;对顽军中联日反共的要坚决打击,对既抗日又反共的顽军要又拉又打。对根据地内的会门、土匪要肃清;对敌占区内会门、土匪要争取他们反日。
会议还作出了实现边区领导一元化和精兵简政的决定。这次会议调整后的区党委领导成员包括常委6人(黄敬、张霖之、张玺、苏振华、崔田民、信锡华),执委5人(杨得志、阎揆要、段君毅、张承先、刘晏春)。
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新的领导班子加强了团结。例如,过去区党委个别同志和军区个别同志曾经不够团结,新的党委建立后,大家弄通了思想,过去的矛盾也解决了。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冀鲁豫区党委的领导班子成为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这次会议是边区形势转变的关键性会议,使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发动群众,开展民主民生斗争
1942年9月刘少奇批评了冀鲁豫区的群众工作以后,区党委即组织工作团到濮、范二县开展民主民生运动,主要内容是减租减息、反贪污、查“黑地”、改造区村政权。但是,据张霖之同志(1944年12月发表的《关于冀鲁豫群众运动的概况及意见》)说,“当时重要的是代替包办,干部下去后代替了地方原来组织”,群众发动得不充分。42年底的高干会议解决了统一战线观念和群众观念问题,这样,民主民生运动才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工作方法和步骤上,两县的做法有所不同。在濮县,国民党军队曾长期盘踞,广大群众包括中间势力有强烈的民主民生要求,因此,斗争先从反贪污、反“黑地”、合理负担入手(易取得中间势力支持),然后减租、减息,再改造村政权。范县的群众受顽固势力蒙蔽较深,中间势力尚未分化,基本群众还未觉悟,因此,先从减租减息入手,给基本群众以看得见的利益,再在团结中农的基础上,开展反贪污、查“黑地”斗争(两县地主、富农有大量不缴税的黑地),最后改造村政权。改造村政权,就是在群众发动起来以后,通过民主选举,把基本群众中的先进分子选入村政权,使基本群众在农村中取得政治优势。
1943年春,二地委总结了濮、范二县开展民主民生运动的经验,区党委负责同志出席了大会,肯定了濮、范二县民主民生运动的经验。会后,区党委即在全边区各地搞试点,逐步推广到面,使民主民生运动有步骤地开展起来,并在1944年达到了高潮。
在推进民主民生运动的同时,冀鲁豫区党委确定,1943年下半年根据地基本区的中心工作是民主建政。这项工作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做法:对于原有政权障碍群众运动的村庄,采取自上而下的撤换原村长,另委任新村长;对于群众已发动起来的的村庄,以民主推选的方法改选村长,并改造村政权机构,建立村政委员会;对于村政权已初步改造的村庄,主要是加强村政权建设,建立初步的民主制度和村政权的日常工作。通过民主建政工作,从政治上巩固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四、生产自救,经济战线得胜利
当时,冀鲁豫根据地还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灾民达120万人。为了克服连年严重的蝗灾、旱灾造成的经济困难,区党委满怀信心地领导全区军民,实行生产自救。区党委成立了财经领导小组,黄敬任组长,杨勇、韩哲一、徐达本等曾为成员;行署成立了救灾总委员会,由行署主任晁哲甫任主任;还成立了工商局,杨寿山、林海云先后任局长。当时提出要“开展整个经济战线的斗争”,其基本方针是:发展生产,进行生产救灾;开展对敌贸易斗争和货币斗争。
在生产救灾方面,区党委、行署和军区协同一致,采取了以下措施:(1)政府筹粮:政府从濮县、范县、观城中心区千方百计地筹集粮食近1000万斤,运至鲁西北、沙区等灾区实施急赈,并开展向地主的借粮运动;(2)互助救灾:通过互助组、合作社这种形式,进行贷款、贷粮和掘井,推动春耕工作;(3)部队支援:部队也抽调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农民生产,如骑兵团就被派到沙区,帮助农民种地。(4)开展以纺棉织布和搞运输为主的“以工代赈”;鼓励手工业生产。
在对敌贸易斗争方面,冀鲁豫边区结合生产救灾,建立公营商店。公营商店的任务是,以公营商业广泛联合及领导私人资本,并帮助合作经济的发展,以这一联盟的力量,打破敌人的封锁。冀鲁豫边区主要通过公营商店,把边区生产的土特产品和手工制品卖出去,把急需的粮、棉、药品等买回来。公营商店还在根据地内平价出售粮、棉等商品,以稳定物价。当时,这种贸易,往西做到京汉线,住东做到津浦线,往南做到陇海线。
开展货币斗争,就是扩大抗日根据地发行的“抗钞”(鲁钞等),禁止伪币和法币,限期兑换伪币和法币,达到驱逐伪币和法币的目的。区党委负责人提出,“必须建立独立自主的货币制度,要发钞票,要与自己的商品相联系。”“在交换中巩固自己的货币制度”。当时,对冀鲁豫边区危害最大的是顽军的法币,国民党孙殿英、高树勋等发行了大批法币,用于套取根据地的物资。还有不少日伪发行的伪币。冀鲁豫边区在货币斗争中收回了这些法币和伪币,并用收回的伪币和法币当作“外汇”到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去,采购原料、粮食、棉花,“进口”根据地所急需的各种商品,支援了抗旱救灾。
通过一年的艰巨努力,冀鲁豫边区取得了抗旱救灾斗争及整个经济斗争的胜利,当年就获得了丰收,不但完成了征粮任务,还向冀南根据地支援了几万斤粮食。财政收支也改变了长期的入不敷出情况,初步达到了基本平衡。
五、改变策略,对敌斗争结硕果
自1943年年初起,根据高干会议的精神,冀鲁豫军区实行敌进我进,加强了地方部队和民兵的建设,加强了小部队的建设,加强了对伪军的争取工作。其中,小部队深入到敌占区和接敌区,压缩日伪顽统治区域,变敌进我退为敌进我进。例如:当时,一分区(泰西、运东)的根据地日益缩小并被敌分割,一分区就组织了104支小分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并且根据区党委负责人关于对伪军“死心塌地的真打击”,“动摇的向我们靠拢的给出路”的具体指示,严惩对群众危害最大的汉奸,争取、瓦解伪军,使一分区抗日局面很快稳定,不仅恢复了1942年大“扫荡”前的局面,还扩大了1140个村庄。
冀鲁豫军区还集中主力部队,对于蚕食或进攻我根据地的伪军禍首——伪军文大可部、杜淑部、孙良诚部先后展开猛烈打击,消灭伪军近万人,并乘胜追击,恢复、开辟了部分地区。在对伪军的战斗中,我军贯彻了区别对待,从政治上瓦解、争取的政策。例如,濮阳战役,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突然包围孙良诚部参谋长的住宅,俘敌参谋长,讲明政策,晓以大义,释放回去,影响很大。伪军大为震动,我军打下了濮阳城,并且促成后来的孙良诚部全军起义。由于我军惩办了伪军的首禍,使其他伪军对我守堡观望,不敢轻为禍害,限制了伪军放手对我边区的“蚕食”。
同年,日军虽然发动了总兵力达3万余人的规模空前的大“扫荡”,但是,我在反“扫荡”中不仅毙、伤、俘日伪军达4100多人,而且恢复、开辟了部分地区,取得了空前胜利。
1943年,我军还集结主力部队,打退了国民党李仙洲部对冀鲁豫区的大规模进攻,并乘胜开辟了曹县东南地区,使我鲁西南、湖西地区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