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1 浏览量:
今年是建党93周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也是宋任穷同志诞辰105周年。1941年至1944年,时任中共冀南区党委书记、冀南行署主任、冀南军区政治委员宋任穷,经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一二九师刘伯承、邓小平批准,率领冀南党政群机关及部分后方机关,从河北陆续转移至现今莘县大王寨镇杨庄村,在这里工作、战斗、生活了时间长达3年之久。
宋任穷在杨庄艰苦抗战三年,与杨庄村群众亲密无间,朝夕相处,同呼吸、共命运、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党群鱼水情,书写了一首首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颂歌,为了永远铭记宋任穷同志在杨庄抗战三年的艰苦历程,生动、非凡、感人事迹,莘县县委、县政府和大王寨党委、政府,在杨庄村投资修复了“中共冀南区党委旧址”和“冀南区抗日烈士陵园”。中共莘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加云曾专门做出批示:“修复宋任穷旧居暨冀南区党委旧址,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重要举措,对我县发展红色旅游,加快建设文化大县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欣然挥亳题词:“冀南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李来柱上将从北京专程来到杨庄村,题写了:“抗日战争英雄村杨庄”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宋任穷在杨庄艰苦卓绝抗战三年,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冀南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它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突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模范带头艰苦抗战。
1941年冬,宋任穷第一次来杨庄调研,深入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地里环境和抗战形势。之后,又返回了冀南。原本想把新的立足点放在冠县、馆陶、邱县一带,后经反复论证比较,最后才决定把新的立足点放在了朝北县。在杨庄调研过程中,发生了“一碗炒鸡蛋的故事”。杨庄既是著名的“抗日模范村”,又是远近闻名地武术之乡。夏炳银是杨庄村武术队队长,是地下党员。此人豪侠仗义,公道正直,对敌疾恶如仇,在河北一带有很多朋友。宋任穷通过地下党组织介绍结识了夏炳银,来到了杨庄。由于那时生活非常艰苦,夏炳银安排轮流到村干部家吃饭,称为“派饭”。一次到村民兵自卫队长王景贤家吃饭,王景贤家实在困难,没有饭菜招待这位贵客,只有将自家舍不得吃的几个鸡蛋炒了供宋任穷吃,宋任穷看到他们一家老小没有什么吃的,就把这碗炒鸡蛋送了过去,王景贤又给端过来,宋任穷就又送了回去,这样反复了几次,宋任穷说:“我们一家一半吧。”最后,只好各分一半,才把这碗炒鸡蛋“报销”了。1942年10月,宋任穷率领冀南区党委、冀南行政公署、冀南军区司令部机关及部分后方机关,从河北陆续转移至杨庄村。1942年和1943年两年,是冀南抗战最艰难困苦时期。除了军事上困难外,天灾也来了。1943年,先是旱灾,自春到秋久旱无雨长达8个月。干旱未缓,虫灾又起,传染病情也相当严重。为战胜严重灾荒,宋任穷在杨庄,同全村群众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百折不挠,共渡难关。有仗打仗,没仗就同杨庄老百姓一起耕作。在他的带领下,军队里不论是司令员还是政委,地方上下不论专员还是县长,个个都踏踏实实干,不打一点折扣。为减轻群众负担,他组织部队生产自救,开荒种地。在杨庄,他身先士卒和行署副主任王任重及军区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主任朱光等,加上警卫人员8个人,同拉一张犁,每天种3亩地。他还与群众一起生产,拉车运水抗旱。有一次,宋任穷在拉犁时,腿部不慎被划破了一个大伤口,鲜血直流,别人劝他回去,但他只让人简单包扎了一下,继续坚持劳动。宋任穷还节衣缩食救助村民。由于灾荒,宋任穷的部队,每人一天只有8两口粮,宋任穷带头减为2两。杨庄村有一位李青女老大娘勤劳朴实,心地善良。她经常不怕脏累为部队干部家属照看孩子,还经常到军区医院为伤病员喂水喂药喂饭。宋任穷的部队,每人一天只有一斤口粮,为了帮助李青女老大娘生活,宋任穷特地从警卫连挑选两名战士,从西田庄挑来180斤玉米,送给李青女老大娘一家,帮助李青女老大娘度过了灾荒年。
(二)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宋任穷进驻杨庄后,有句口头弹“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宋任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宋任穷携夫人钟月林来杨庄后,一直住在夏少增家。日久天长,感情较好。后来,因杨庄村地多、缺少耕牛,夏少增便到河北大名一带买了四、五头牛,可临出门时,忘带了路条。回来途中被“卡”住,不让过。正好,宋任穷外出在附近林子里召开会议,闻讯后马上写了封信,让身边通迅员交给了夏少增。夏少增高兴万分,拿着宋任穷开的这一张特别“通行证”,一路顺利地返回了杨庄。
因工作需要,宋任穷有时住冀鲁豫中心区蒋店村陈玉功家里。一天,宋任穷和通讯员又住到陈玉功家,因通讯员外出要执行任务,宋任穷身体有伤,需要护送到位于张鲁北部的杨庄冀南军区后方医院,陈玉功毫不犹豫的说:“我送你去”。第二天一早他们就出发,陈玉功背上宋任穷的行李,一路辗转搀扶躲避敌人袭击,行程70里路,汗水湿透了衣背,天黑才安全到达后方医院。第二天陈玉功离开的时候,宋任穷拉住陈玉功说:“小鬼,这个毯子是战利品,你拿回去用吧”。旁边的一个人说:“宋司令送给你的,你快接着吧”。陈玉功这时才知道一路护送的原来是宋任穷司令。宋任穷在杨庄村有个业余爱好,就是好踢足球,可来杨庄后,因缺少场地,他就亲手制做了一个毽子。工作之余,他经常和村里村民夏高升对踢。现年90高龄的夏高升这位老人说:“宋任穷踢得既高又准,还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我每次同他对踢,都甘拜下风,赢他不过”。宋任穷进驻杨庄期间,极为重视抗日文艺宣传,经常搞军民联欢,鼓舞抗战军民士气。在杨庄,组建了抗日文化军民演出队,定期进行文艺汇演。杨庄村民夏高升,作为全村代表经常登台演出节目。一次,夏高升登台演唱了一首儿童团自编歌谣:“宋任穷的兵不好当,破袜子破鞋破军装,黑窝窝头小米汤,萝卜咸菜辣椒酱。士枪土炮上战场,打一仗胜一仗”,惹得台下观众一片欢笑。宋任穷和其他机关干部、文艺战士,登台一齐演唱了《黄河大合唱》、《八路军军歌》和“十送红军”等节目。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士气。
宋任穷进驻杨庄,开始是乔装便衣,警卫人员少,村里知情人也不多。
(三)狠抓党的建设,作风深入、军事民主,不断夺取平原抗战游击战争胜利。
宋任穷驻杨庄后,在抓好军事工作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在杨庄他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夏炳银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夏云龙、夏少增、王景贤三名党员为党支部委员。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后,村里相继成立了妇救会,儿童团和民兵自卫队。在原有四名党员的基础上,又发展其它五名积极群众为党员,壮大了组织力量。随后,武家河、玉庄、尧头、余庄等附近十几个村,也先后建立了党支部,发展党员38名。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宋任穷在杨庄,组织开展群众开挖地道。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挖通了从杨庄通向武家河、玉庄、余庄、尧头等六七个村的地道,总长20公里。在宋任穷的旧居室内八仙桌下就有一个地道口,村西南角尚存一个地道口遗迹。那时候,宋任穷领导的冀南军区所属部队装备十分简陋,整个军区连一门炮都没有,打起仗来伤亡不小。在潘溪渡战斗中,部队缴获了日军一门九二步兵炮。因转移时间仓促,来不及搬运,干部战士只好将这门炮拆解后埋在黄河滩里。后来,这门炮被搬运到杨庄冀南军区兵工厂。军区兵工厂有位叫盖克的技师,陕西人,军械修理技术堪称一流,可在组装这门炮时,不慎被炸伤,宋任穷亲自到后方医院,细心照料,盖克深受感动,继续大胆科学试身,终于将这门炮试验成功。后来,这门炮在许多战斗中大显神威,打调堡,端炮楼,炸得日伪军鬼哭狼嗥,极大减少了部队伤亡。因此,宋任穷亲自命名这门炮为“盖克炮”。如今,这门炮还一直珍存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
从1941年至1944年,宋任穷在杨庄工作、生活、战斗了三年时间,在杨庄,他曾一身担任中共冀南区党委书记,冀南行署主任,冀南军区政委等要职,以卓越的组织才能,军事才能和高超的领导艺术,领导指挥冀南军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冀南平原抗日游击战争,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评价和赞誉。1943年11月,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全并,成立了新冀鲁豫军区,宋任穷任司令员,黄敬任政治委员(不久黄敬调任,改宋任穷兼政治委员)。
“宋任穷在杨庄艰苦卓绝的冀南革命精神”,是全县乃至聊城市一部生动的党史教材,是加强我们当前 党的建设和践行群众路线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与广大群众同甘共苦,坚持从严高质量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冀南革命精神永存!
冀南革命精神永放光芒!!